馮鑫
2017年8月,江蘇省教育廳出臺《省教育廳關于加強學前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見》(蘇教基﹝2017﹞14號),就進一步加強全省學前教育教研工作提出具體意見,明確要求各地要建立教研工作集體審議制度。近期,筆者有幸參加了一些市、縣區域性教研工作方案的集體審議活動,對當前各地教研工作方案的制訂情況有了初步的了解,總體感覺各地教研方案制訂中存在一些共性問題:有的方案缺少針對性的現狀分析,無法了解該區域教研工作基于何種基礎與水平;有的方案缺少明確的階段性研究專題,教研內容隨意拼湊,教研工作安排缺少針對性和層次性;有的方案多是依據上級教研重點工作展開,沒有基于本地的現狀與問題分析,導致教研方案與實際需求相脫節;有的方案研究方式較為單一,序時進度安排較為寬泛;有的方案文本撰寫將經驗總結和工作計劃相混合,教研文本內容龐雜,工作思路不夠明晰。
為進一步提升教研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筆者結合自身工作的實際,建議各地教研員在制定教研方案,開展教研工作時能夠重點落實和解決好以下三方面問題:
一是探尋“真問題”,做針對性教研。“真問題”即是當下幼兒園課程游戲化建設實踐中園長、老師們迫切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與困惑。建議各地教研員在規劃本地教研方案之前,能夠通過實地走訪、問卷調查等方式,切實摸清本地教研現狀,廣泛聽取幼兒園和一線老師在課程游戲化建設進程中急需破解的共性問題與困惑,進而提出明確的階段性研究專題和研究內容,真正理清近階段要“研什么”,要解決“什么問題”?讓教研內容與幼兒園的實際需求能夠更好地契合。在研究專題的選定上建議注重“準、精、小”,“準”即是研究內容要基于老師們在當前課程改革中遇到的突出問題;“精”即是一段時間內研究專題要少而精,便于逐個研究、各個擊破;“小”即是研究專題的切入點要小,方便深入研究。另外,制訂方案前還要對本區域教研隊伍的專業現狀、能力水平等進行客觀的分析和評估,從而選取適宜的教研方式,讓教研工作更好地貼近園長、老師們的“最近發展區”,保證教研工作的針對性。
二是研判“真現場”,做沉浸式教研。“真現場”即是幼兒游戲與生活的實際場景。在規劃、設計教研方式時,建議多考慮如何讓教研活動更多地走進“真實”的幼兒游戲與生活現場(包括視頻、圖片、文字記錄等),直面一線老師們關于“游戲”、關于“課程”的真問題與真困惑,比如:如何對幼兒的游戲行為進行科學的觀察與解讀?自主游戲背景下的集體活動如何組織?區域性操作材料如何根據孩子的興趣進行動態調整?等等。以“有圖有真相”“層層深入”的遞進式教研,引領老師們持續地進行沉浸式研討,逐步探求有效的解決策略。
三是踐行“真研究”,做協作式教研。“真研究”即是要讓教研工作真開展、真落實,有真效果。為了讓教研方案更好地落地,讓各項研究目標更好地達成,建議在教研任務分解中試行項目負責制,將學期(年)研究內容分解為若干項目,根據研究專長、研究水平等,采取委任制、申報制等方式,確定項目領銜人,組建研究團隊,細化項目方案,明確任務要求,確保每個項目得到真落實、真研究。在編排具體教研活動時,建議以表格形式明確每次教研活動的時間、研究內容與重點、研究方式與要求、時序進度、范圍頻次、團隊分工、診斷評價等,使每次活動的組織架構更加明晰,責任分工更加明確,促使所有項目承擔人員各謀其事、各司其職、協同共進。通過團隊協作式教研,分解研究任務,發揮集體智慧,錘煉研究團隊,保證每個研究任務得到有效落實。
當下,教研工作作為推進我省幼兒園課程改革的核心力量,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與重視,期待所有教科研人員能夠更深地卷入、更好地行動、更加地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