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美
【摘? ?要】? 每一個幼兒園其自身的辦園理念、管理制度、游戲開展、學習空間都是不一樣的。所謂的園本特色應該是幼兒園基于教育目的主動分析、研究和充分利用內外環境的結果。因此唯有利用好本地域具有的資源優勢,結合教育目的展開實效活動,才能實現幼兒園內涵發展之路。
【關鍵詞】? 課程幼兒;為了誰;從哪出發;依靠誰
江蘇啟東在歷史的長河中孕育了獨特醇厚的地域文化,其風土人情、文物古色、飲食文化和民間藝術作為一種真實而生動的教育資源隨著社會的發展備受教育人士的關注與重視。幼兒園的課程應在生活中給予幼兒經歷和經驗,應該有本地域的氣質。依托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我園不斷對“幸福沙地娃”園本特色課程進行探索、整合與追尋,并不斷地叩問自己:課程是為了誰?從哪出發?依靠誰?我們期待,通過課程喚醒兒童對于真善美的認同并樂于實踐,從而推進課程出發。
一、“為了誰?”——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推進課程出發
人是一切課程的核心。課程是基于學校教育哲學之下的一切文化自覺的表現。為什么我們幼兒園提出要做“幸福沙地娃”特色課程?這是出于兩方面的考慮,一方面是雖然我們啟東沐浴著江河的靈秀、大海的豪邁,土地肥沃、氣候宜人、物產豐富、環境秀麗,但是在當今社會背景下,即使是農村,幼兒都被電子產品所包圍,缺乏戶外運動以及與大自然充分接觸的機會;另一方面當前幼兒園的課程建設大多是從成人的視角出發,而我們認為更應該尊重兒童的權利與需求,提供合適的平臺與機會,讓兒童參與幼兒園課程的建設。成尚榮先生指出,教育是為了兒童。教育的立場,應該是兒童立場。基于以上的背景,我們提出了“幸福沙地娃”特色課程的辦學理念,并將特色課程實踐活動作為園所課程游戲化開展的切入點。為充分尊重幼兒的參與權,我們認真傾聽來自兒童的聲音。在我們眼里,每一個孩子都是重要的。每一個生命個體都應該享受到屬于他們的受教育的權利。因此我們讓孩子通過繪畫、攝影、投票等方式,讓孩子們表達他們心目中對一所“幸福沙地娃”特色課程的暢想。我們還對全體教師及部分家長代表進行了課程教育的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從而對課程活動的內涵有了更清晰的界定。那就是以幼兒親身實踐、感官體驗為主要方式,以大自然環境為主要活動場所,根據傳統節日、節氣時令、飲食起居等采取了動態管理,以樂玩、勞動、趣探、節慶為活動的主要內容。
二、“從哪出發?”——以任重道遠的責任感,推進課程出發
課程理念與目標很美好,最終還需要落實到課程的具體內容中。課程要建立在本園孩子的現實生活之上。我們從孩子的需要和興趣出發,尊重兒童權利回歸,兒童需求與天性,審議和改造課程方案,提升課程的適宜性。
我們不斷用“心”凝練地域環境的“性情”,真正做到景中有“意”,“意”以景承。使孩子們的童心、童真和童趣在每一個空間中都能靈動地展現。我們提倡“讓幼兒的小屁股離開小凳子”,走出教室,走進戶外,去觀察、收集他們感興趣的、可利用的自然資源。如:油菜花成熟季,我們帶著幼兒去收集油菜花,到戶外采風;小麥抽穗時,觀察麥穗、麥管,向他們介紹小麥的一些情況等;利用季節賦予我們的財富,帶著孩子去感受大自然的變化……每個課程群的設置都在開放的生活環境中實現兒童的生命成長。
課程是學校教育的核心,地方課程只有進入課程才能得到真正的傳承,才能更好地發揮育人作用。我們從教育傳承的視角洞察教育細節,梳理教育行為,反省教育文化,圍繞“生活即課程”的理念,在歷史與現實、傳統與創新中反復追溯,夯實根基,在整合與發展中形成了豐盈多元的五類“課程發展群”:即自理生活、健康生活、適應生活、探索生活、自信生活。根據項目課程設置,在“多彩節日”活動中,我們以時間為線索,分時段、分系列地跟進活動,開展生動快樂的民俗節慶活動,如《正月十五鬧元宵》《斗蛋節》《寶寶滿月啦》等活動。在“親近自然”活動中,課程活動內容的選擇也緊貼地域風俗,因而在幼兒的內心產生深刻的共鳴。活動它遵循的是兒童的節奏,采用的是兒童的方式。多元的課程學習激發幼兒的個性潛能,促進幼兒的個性成長。正如朱永新教授所說的“在最好的狀態下,精確規劃的課程應該與隨機出現的教育問題緊密結合,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或文化方式”。
三、“依靠誰?”——以素質先行的危機感,推進課程出發
“幸福沙地娃”特色課程活動作為新鮮事物,老師怎么做?一開始老師們一頭霧水。如何基于兒童權利開展課程的實施和評價?幼兒有差異,教師盡可能地根據“每一個幼兒”的特點讓他們在原有基礎上有所得、有進步。因此我們認為有素質教師的教學不需要“步伐一致”,需要的是“參差不齊”。為了給老師們在操作上提供引領,我們根據前階段的實踐活動經驗,編著了《“幸福沙地娃”教育觀念與操作導引手冊》。書里對教師開展實踐活動有指導價值的操作指南,包含五個步驟:提出問題、討論決策、計劃擬定、實踐探究、分享延展。步驟盡可能滿足教師該做的操作要點與提示。活動結束了,活動做得怎么樣這個問題,老師們有些茫然。于是我們擬定“幸福沙地娃”表現性評價指標。有了評價指標,教師們在開展活動時就更能有的放矢。隨后,我們把零星、有效的經驗與做法不斷梳理、固化,逐漸形成了一套課程管理機制。
需要強調的是我們一直以課程方案指導課程實踐,并在實踐中面向幼兒、教師、管理層、家長社區、專家同行等,同步開展實質信息收集與分析,使之轉化為方案完善與更新的證據。從而形成《“幸福沙地娃”實踐活動實施方案》編制與完善的實踐循環。
課程的開發經過了反復的解構與建構,走過了借鑒、吸收、融合、創新之路。
我們在迷茫困惑中問道尋覓,逐漸積蓄豐富的經驗與充沛的能量,它喚醒的不僅僅是兒童,成長的不僅僅是兒童,快樂的不僅僅是兒童。教師的生命,同時被點亮、被感動、被激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