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仁德
【摘? ?要】? 歷史是一門綜合性文科課程,具有較強的開放性、綜合性,是初中課程的必修科目,對于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有重要作用。在新課改背景下,如何提高教學有效性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基于這一目標,作為課堂主導,就要打破傳統,創新引導,以此發揮學生主體性,培養學生思考、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以此促進全面發展。本文將結合實例具體闡述初中歷史教學中對細節的關注,以此探索優化策略。
【關鍵字】? 初中歷史;細節;策略
“細節決定成敗,細節影響效率”,教學過程中每個細節是否能落實直接影響效率,對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有重要影響。意識到這一點,就要加強對細節的關注,以此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充分尊重學生個性,引導其反思、提升,在不斷改善的過程中突破自我,以此提升能力,發展素養,有效落實新課改目標,達到教學預期效果。
一、尊重個性,突出主體
在一個班級中,學生個體間存在較大差異,無論是認知水平,還是思維能力,都是參差不齊。針對這一情況,要理性看待,包容引導,充分發揮學科作用引導學生,借助細節滲透教育,以此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對于細節的關注,不僅能啟發學生思維,讓其集中注意力,還能引導其正確看待事物,積極獲取信息、處理信息,以此培養團隊精神,讓其在不斷探索明確觀點,以此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升思考力。在講到“北宋都市生活”時,為了加深學生對這部分內容的理解,我改變一貫的教學方式,插入《清明上河圖》,以此作為著力點吸引學生,引導其關注細節,在問題思考中提升分析能力。首先,可讓學生自主觀察,隨后設問引導:
(1)《清明上河圖》這一名字有何含義?
(2)“清明”二字代表了什么?
(3)欣賞圖片后,你有什么看法?對此,學生陷入思考,沒有馬上回答。在巡視的過程中,我發現學生十分仔細地觀察圖片,并結合教材展開理解,隨后得出了不同結論:
生1:我認為“清明”指的是“政治清明”的意思,這是皇帝讓張擇端畫的。
生2:我覺得“清明”就是清明節的意思,結合文本中談及的氣候變化,可以知道宋代的氣溫是很低的,所以圖中用驢車運炭取暖是符合的。
對于學生的這些回答,我覺得很有意思,可見其是很認真思考的。因此,在評價環節,我會給予充分肯定,并針對不同認知的學生不同評價,以此調動學生積極性,讓其在原有思考中完善,以此提高思維能力,有效落實教學目標。
二、創新引導,提升素養
在傳統教學中,受到應試制度的影響,對于歷史學科,教師都習慣講解授知,以此促進學生知識理解、記憶。這種做法無可厚非,但是限制了學生發展空間,讓其思維無法提升,進而阻礙綜合能力的發展。
針對這一問題,就要打破傳統,創新引導,以此發揮學生主體性,讓其在關注細節的過程中加強對要點的理解,以此促進知識消化,并為之后的實踐運用奠定基礎。具體實施時,為了保障教學效果,我會不斷完善自身結構,提高專業修養,樹立繼續教育和終身教育理念。在講解有關“南京條約”內容時,就可充分利用文本資源引導,先讓學生自主閱讀,觀察其中細節,獲得初步感知。隨后,可適當播放相關歷史影片,借助直觀手段促進學生認知,以此強化理解。這樣一來,就能在原有基礎上創新引導,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讓學生在良好氛圍中積極探究,以此提升分析、理解能力。在掌握重要內容后,就可圍繞重點,即“《南京條約》的影響”展開探究,引導學生圍繞細節,像“通商口岸”“稅款”“割地”“賠款”等細節展開思考,由此得出結論:《南京條約》的簽訂使得中國的主權完整遭到破壞,獨立發展的道路被迫中斷,并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中國歷史進程發生了重大轉變,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通過這樣的設計,就給學生提供了充足的探究空間,讓其圍繞細節展開式思考,以此加深對內容的理解,不知不覺中培養思維能力。在這一過程中,要密切關注學生思維動向,及時提供引導,以此提高思維力,有效落實教學目標。
三、強化引導,發散思維
“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鼓舞和喚醒”。意識到這一點,在教學中就要加強師生互動,以此強化指導,讓學生在科學引導下思考,促進思維發散,由此獲得突破性發展,在原有基礎上實現提升。
在設計教學時,可根據文本創設情境,以此引出問題,增強學生課堂參與度,讓學生在認知過程中深化知識理解,促進探究能力的培養。具體實施時,要結合學情靈活設計,緊扣細節展開,指導學生針對性思考,以此促進問題解決。在對比早期區域文明之間的異同時,就可先引導學生閱讀文中的地圖,之后提問引導:文明區域的周邊有什么河流或者海洋?
對此,學生積極回應,給出了不同回答:
生1:古代埃及文明在尼羅河流域。
生2:古代西亞文明在兩河流域。
生3:古代中國文明在黃河長江流域。
……
在這一基礎上,可追問引導:這些地域有沒有共同點?
學生隨即發現這些文明發源地都在水邊,抓住這一細節后就可進一步引導,以此帶領學生深入探究,得出更多發現。在互動的過程中,要關注學生思維,及時提供幫助,圍繞細節展開引導,讓其在探究、交流中發散思維,以此促進問題分析、解決。
這樣一來,就能充分利用細節引導,促進學生閱讀、發現,以此完善認知,構建系統體系。在這一過程中,要加強與學生的互動,及時溝通交流,以此促進發現,在不斷閱讀中提升認知,實現學科素養的發展。
總是,對細節的關注是優化初中歷史教學的有效途徑,不僅能打破傳統,激發興趣,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還能活躍課堂,調動思維,引導學生抓住細節展開探究,以此發散思維,培養分析、理解能力,最終實現學科素養的提升。
【參考文獻】
[1]俞瓊仙.關注課堂教學細節,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效率[J].文理導航(上旬),2017(03).
[2]潘婭寧.關注課堂教學細節提高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效率[J].新課程·中旬,2017年(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