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在認知世界、建構知識、形成能力的過程中,離不開教師的示范和引導,這些都滲透著教師的經驗、情感和價值觀。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語文教學,不僅要求改變教學內容和方法,而且要求教師自身擁有良好的語文核心素養,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豐富的教學手段,只有這樣,才能深入淺出地講解,高效地對學生活動進行指導,并通過言傳身教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本文結合教學實例,對此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有效的課前溝通,不僅可以拉近教師和學生的情感,還能滲透語文學習方法的指導,激發學生學習新課的情感。例如,教師在教學《橋》這一課時,在課前交流時詢問學生:“你們猜猜我的愛好是什么?”學生猜測打球、上網、看書或健身,但老師話鋒一轉,說:“我最大的愛好是唱歌,尤其是革命歌曲。”并趁機引入歌曲《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為后面的課文教學做好了鋪墊。又如,教師在課前對學生說:“老師覺得咱班的同學都很聰明,尤其是 ‘他’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接下來老師詳細地描述了這位同學的特征,并讓其他同學猜測,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正是這一個個課前的“熱身”活動,使課堂上師生的活動更加流暢、和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教師要把閱讀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他們潛心讀書,深入思考,讓學生真正地與文本對話,與文本交流。
例如,在教學《鄉下人家》一課時,為了引導學生有感情地讀出小芽的快樂,教師讓學生將自己想象成小芽:首先將自己的頭埋在雙手做成的土里,然后慢慢探出頭來,積極想象看到的事物,并將其融入自身的朗讀中;教學《普羅米修斯》一課時,為了引導學生讀出普羅米修斯為人們冒死取火的堅定決心,教師引導學生展開想象:人們生活在沒有火的世界里會是什么樣?有了火會怎么樣?人們還會用火做什么事?學生積極思考,認為有了火后,生活方便了很多,可以吃到許多熟食……讀出了普羅米修斯堅定的信念。
又如,教學《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一課時,為了讓學生理解“花團錦簇”“姹紫嫣紅”“應接不暇”等詞語的意思,并掌握它們的運用方法,教師花費了大量時間要求學生通過朗讀再現這樣的美景。當學生讀得有些匆忙時,教師柔聲說:“我們是來慢慢欣賞的,不是忙著找人。”當學生的朗讀還沒有入情入境時,教師輕聲說道:“你的聲音洪亮,但還沒有走出來欣賞。”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越讀越有興趣,越讀越有滋味,仿佛真的走在了花香醉人、景色奇麗的德國大街上……
進行欣賞性閱讀,讓學生讀出情感;通過啟發想象,喚起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和情感積淀,并激發情感,學生讀起課文來才能找到感覺,讀出味道;讓學生充分地感受,全身心地誦讀,讓語言所抒發的情感溢出紙面,引起學生心靈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鳴,這正是語文教師努力想要達到的語文課堂的美好境界。
教學是一門藝術,教學語言更是一門藝術,誰能將它演繹好,誰就能抓住學生的心;誰能將它運用得恰到好處,誰就能把學生引出狹小的課堂,深入人的心靈深處。例如,教學《草船借箭》一課時,教師帶著學生回顧三國時期三足鼎立的局勢,教師那扣人心弦的過渡語言,時而低沉,時而激昂,時而鏗鏘有力,烘托了戰爭時緊張的氣氛,把學生帶進了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為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奠定了基礎。又如,在教學《今天,我們畢業》這一課時,學生一邊觀看學校生活的圖片,一邊聽老師介紹,聲情并茂的語言勾起了學生離別的思緒,同時這種感情也貫穿整堂課,使學生真正地融入其中。
語文閱讀材料往往采用優美的語言文字來表現事物,而事物不僅可以通過語言文字來表達,還可以通過圖片、影像、聲音和動畫等多種媒體來表達。展評課上,老師們在運用網絡資源上都富有創意,在制作微課過程中,真切的聲音、生動的圖像、躍動的影像和形象的動畫,等等,都經過精心的設計,實用有效,不花哨,不雜亂。不僅可以激趣,而且可以將重點和難點巧妙滲透,從而輕松達成教學目標,為打造高效的語文課堂增光添彩,起到畫龍點睛之效。
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我們不能奢望學生的每一次回答都準確、全面,甚至有創新,但也要保護他們的積極性,給他們指出錯在哪里及今后的努力方向。在以往的授課過程中,往往是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盡情發揮,而教師的評價卻經常是千篇一律,如“很好”“不錯”“你真棒”,等等,不能指出學生答案的不足,不能給學生指明應朝哪個方向努力,甚至根本不顧學生的回答,只是說出自己的答案了事。假如我們能以“你是個愛思考的小男生”或“你很會預習”或“你太細心了”或“你說得非常準確、全面”或“你回答得雖然簡練,但不太全面”等來加以評價,效果將會更好。試想,聽到“你太細心了”,學生在后面的學習中能不細心嗎?聽到“你是個愛思考的小男生”,他在以后能不愛思考嗎?聽到“但不太全面”,他再回答問題時能不考慮從多角度思考嗎?
如果在一堂課結束之時,對于學生精彩的總結,我們給予的評價僅僅是“你真棒”,這并不是真正意義的鼓勵,只能顯示出教師語言的貧乏及遜色,不能起到表率作用,所以評價應更上一個層次,如“你的回答讓老師耳目一新!”“你遠遠超出了老師的想象!”“在你的總結詞中,老師看到了你文采飛揚的一面!”“與你的總結語相比,老師都有點自嘆不如了!”在這樣的評價語中,學生怎能不為之振奮呢?
李老師對二年級的小朋友循循善誘:“我喜歡看到捧著書認真讀書的小朋友,喜歡聽到你響亮的讀書聲,更喜歡遇到問題向別人請教的小朋友。”教師抓住學生的年齡特征進行鼓勵,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筆者認為,在以后的課堂中,每一位教師都應讓評價語言富有創造性,讓評價成為激勵學生的鑰匙,使欲說還羞的學生放膽直言,發揮“四兩撥千斤”的作用,使語文課堂更富有活力,讓學生如沐春風。
總之,語文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是體現語文課程價值的必經之路,教師應該轉變教學觀念,著眼于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改革教學的過程與方法,關注學生個體知識的建構與運用,創設有助于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語文情境,以身作則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