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雅莉
(甘肅省蘭州市西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認為:“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語文教學要達到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目的,而語文作業設計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科學合理的語文作業設計能夠有效地檢測出課堂教學的效果,使學生對課堂上學到的語文基礎知識進行及時的鞏固,拓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傳統中學語文作業中,問題的提出者僅限于課本的編輯者和教師本身,學生作為接受者處于完全被動的地位。
傳統教學中,大多數教師會參照“參考答案”來批改作業,這種主觀的題目非對即錯的觀念很大程度上挫傷了學生完成語文作業的積極性。
傳統的語文作業往往局限于習題類的“有形”的作業,卻忽視了讓學生進行感悟和思考這種“無形”的作業形式。
傳統中學語文作業中,課本與練習冊中經常出現相同或者相似的題目,同類型題目的機械重復導致學生浪費了寶貴的時間,對原本優美的漢字語言文化產生了枯燥乏味之感,從而逐漸喪失了對語文學科的學習興趣。
任何有關教育教學的研究都應當以一定的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科學理論為研究基礎。
著名教育學家加德納認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可以發展的。”由此看來,“多元智力理論”與中學語文作業的設計是密切相關的,語文作業也要“多元化”,這不僅是指作業的內容要根據學生智力的具體發展水平差異劃分層次,還要求完成作業的形式以及作業的評價方式都要做到“多元化”,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
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發展是一種建構的過程,是個體在與環境不斷地作用中實現的。”這就說明,學生學習語文的過程是在老師的引導下,以自己原有的認知結構為基礎,通過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建構新的認知結構。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階段,他們關注自己的觀點,排斥刻板的規則。因此,作業的設計要體現不同的層次差異,語文作業的設計要重視小組完成的形式。
語文作為一門時代性、綜合性都很強的學科,更需要讓學生關注生活、關注社會。以“看”為內容的作業可以涉及當下正在熱播的影視劇或電視節目,也可以是引起人民普遍關注的新聞報刊,還可以是街頭巷尾的一些現象。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的職責不僅僅在于教會學生多少知識,還在于教會學生自主學習,因此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在學習新課前尋找一些與新課相關的素材并在課前展示,滿足學生的表現欲望,培養學生動手動腦的習慣。
在美國有句格言:“我聽到了就忘記了,我看見了就記住了,我做過了就理解了。”孔子也提出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的理論。所以,語文教師要認真考慮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點,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這一類型的作業將多個學科的知識融入一份作業之中,讓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潛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要使思維、思考成為名副其實的腦力勞動,那就必須使思維具有明確的目的性,也就是說,要使它具有完成任務的性質。教師越是善于給學生的思維活動賦予一種完成任務的性質,那么他們的智慧力量就會越加積極地投入這項活動中,阻礙和困難就暴露得越加明顯,從而使腦力勞動成為一種克服困難的過程。”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在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研究者,中學生同樣也不例外。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中都要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意識。
中學語文課程的學習是為了給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語文教師要以新課標中所傳達的理念為依據,確立以學生為本的、面向全體的、新穎獨特的、重視學以致用的語文作業觀,樹立全新的設計理念,使學生的個性在這里得到張揚。
[1]李柳健.高中語文作業設計改革初探[D].山東師范大學,2007.
[2]孫玥.談新課程體系下的高中語文作業設計[J].語文學刊,2010(13).
[3]張奇飛.高中語文作業觀念新探[J].科教文匯旬刊,2010(4).
[4]張如意,黃之能.高中語文作業個性化設計與實施策略[J].現代教育科學,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