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菊玲
(甘肅省蘭州市第三十四中)
核心素養是不同于一般意義的素養,指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它不僅突出強調個人修養、社會關愛、愛國情懷,更加注重自主發展、合作參與、創新實踐。而深度教學是指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圍繞著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主題或任務,積極參與,體驗成功,獲得發展的有意義的學習過程。深度教學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即:“予”機會,“育”品質,“漁”方法,要讓學生有問題意識,要有靈活的思維方法和良好的思維品質。以往的地理教學也注重師生間的互動,學生看似也都參與其中,但是程度遠遠不夠,探討的問題大都沒有太大的難度,甚至是沒必要提的問題(答案就是課本上的原話),沒有更深地挖掘出學生的思維能力。在學習中缺乏高階思維,缺乏有機整合,缺乏參與體驗帶來的喜悅,大多時候效果不佳,學生也將它當成一種形式。那么在今后的高中地理教學中如何更好地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力,參與意識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呢?那就要進行深度教學。下面是我對如何實施深度教學的一些粗淺的看法。
與以前合作參與不同的是,深度教學要求老師提出的問題對學生來說具有一定的挑戰性,要求教師必須把每節課學習的每一項任務盡量要問題化,每一個問題要活動化,每一個活動要生活化。答案未必能從課本中找到,必須集大家的智慧共同探討,甚至有些問題老師也可參與其中(有些問題老師也未必知道),只要符合課標要求,對學生有用的問題都可以,這就要求老師必須整合學習內容,不能按部就班地依照課本內容進行教學,對課本原有知識可適當增減,或進行順序調整,如:在講必修一常見的“天氣系統”時以解釋打破以往的講—練結合法,而是結合本地區這幾天的天氣變化,提出問題:昨天還是風和日麗、晴空萬里,為什么今天天卻陰了,而且氣溫下降了5~6攝氏度,并且還有可能有雨雪天氣。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討論思考,學生的答案五花八門,如:冷空氣活動;空氣中有水汽;因為天氣陰了,所以氣溫就下降了,有可能還會回到大氣受熱過程中的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這部分知識當中去。這時教師就要起到引領作用,通過一個個精心設計的問題,一步步把學生逼問到“墻角”,要讓學生不停地思考,從所給問題中得出我們想要的或有用的答案,最后達成共識,尋找出合理的解釋。值得注意的是深度教學并不是說提出的問題越高深越好,具有挑戰性既要符合課標要求又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能力,并不要刻意地去追求教學內容本身的深度和難度,而是要追求對知識全面的、深層次的理解。
深度教學的課堂不再是簡單的老師問,學生單獨回或齊聲回答,因為提出的有些問題相對具有挑戰性,所以學生很可能短時間內不會有答案,學生必須有充分的討論時間,即:教師要“予”機會,讓學生自己“漁”方法。把時間、課堂交給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教師該讓則讓,該放則放:學生能看懂的讓學生看,教師不幫,學生能發現的讓學生自己找,教師不替,不懂的學生間相互討論來解決,實在不懂的教師引導解決,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成為課堂的主角,才會讓學生能靜下心來思考討論、探索。學生之間討論思辨,甚至爭論,來發現新問題、提出新觀點、探尋新規律。通過思辨培養學生敢于實踐、勇于探究的科學精神和追求真理的思維。這種教學應該是基于高質量問題的教學、基于思辨的教學,把基于核心素養的教學真正落實到課堂教學中,落實到對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對學生的學習方法的深刻變革中,從而使核心素養從無形、抽象變得“活”起來。
深度教學要求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傳授學科知識,以達到課標要求,更要注重傳遞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科學觀。使學生在學習中不僅要領會需要認知的知識,而且要思考如何成為有信念、有擔當的社會主義新時期的公民,如在“工業區位選擇”中,以往教學中讓學生知道工業布局原則,就已完成教學目標,如工業區應布局在河流的下游,主導風向的下風向等,只是告訴學生理論上是這樣。而深度教學則是要讓學生認識到你的“下游”可能是別的地區或省區的“上游”,你的“下風向”可能是別人的“上風向”,你的污染是減輕了,可是別人的污染誰來負責,這是一種典型的損人利己的做法,所以作為企業管理者要勇于擔當起這個責任和義務,不要只顧自己的發展,不管別人的死活。正確的價值觀是讓學生認識到企業“三廢”必須要達標才能排放,這樣從環境污染的角度來說就無所謂布局何處了。從學習中學會擔當,成為一個有“心”之人,這也是現代教育的一部分。
[1]朱永新.新教育之夢[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韋志榕.與老師們談談地理核心素養[J].地理教育,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