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 斌
(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金城關回民中學)
初中生具有很強的數學學習能力和可塑性,數學教師應當把握初中生的數學學習心理和學習接受度,優化授課模式,創設民主開放性的趣味課堂,多多組織趣味性的數學游戲,不斷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利用多媒體教學優勢,從聲音、圖像、理論知識等多方面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品質和解決數學性生活難題的能力。下面,筆者將結合多年來的教學經驗和體會,就如何提升中數學課堂的趣味性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展開分析和研究,望筆者的淺見能引起眾讀者的深思。
傳統的數學授課模式往往不夠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通常以教師口頭講述知識點為主,師生之間和學生之間缺乏更多的思維交流與互動。故筆者在教學過程中便致力于改變這種授課模式,創設民主開放型趣味課堂。例如,在引導學生學習“視圖與投影”這一章節內容時,為帶領學生探究太陽光與影子的關系,筆者便采用了多樣化的授課模式。首先,筆者以生活化的提問方式導入課程,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興趣。課堂伊始便向學生提出問題:同學們,大家平時有沒有觀察過自己的影子在沐浴在太陽之下具備怎樣的特點呢?一天中你的影子是一成不變的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多數回答:在一天中影子的方向和長度跟隨太陽的方向和高低變化而變化。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筆者采用多媒體教學法,利用多媒體模擬了一天中太陽下人影變化的動態視頻,請學生們觀察并總結視頻中人影方向和長短的變化規律,并鼓勵大家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和思考,推舉一人進行課堂分享。
在激烈的討論過后,學生基本得出一致的答案:從早晨到傍晚,人體影子的指向為:西、西北、北、東北、東;而人體影子的長度變化為:長、短、最短、短、長。筆者對他們的答案給予了肯定和表揚,并請學生結合地理知識思考。大家迅速聯系地理知識得出答案:地球自西向東的自轉規律導致了太陽東升西落的運轉方向,從而影響了影子的長短和方向的變化。最后筆者組織學生在課下一起去操場觀察自己的影子特點,請他們轉變個人站向和方位觀察影子的變化。
筆者通過圖片觀察、視頻欣賞、學生討論分享、多學科相聯系、數學理論聯系實踐等多重授課方式,引導學生對生活中的數學知識進行逐步深入的認識和探索,培養其空間想象、觀察、實踐等多項數學能力。
傳統數學教學模式往往以教授知識和學習技巧為主,略顯枯燥乏味和形式單一,欠缺趣味性,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更不利于提升其數學能力。為改變這一狀況,筆者認為教師應當增添數學課堂游戲,以具有趣味性的方式引導大家進行快樂學習,幫助學生從被動學習轉向享受學習。例如,在教授“可能性”一章內容時,為幫助學生更好理解可能性的知識,筆者設計組織了“大家來抓球”的趣味小游戲。課堂伊始,筆者便向學生們提議道:“同學們,今天老師帶大家玩一個摸球小游戲,現在老師手里有兩個不透明的盒子,里面均有8個紅球和10個藍球,現在請四位同學上臺,每兩人結為一個小組,一個同學摸球,另一位同學記錄顏色后放回去,反復摸18次,摸到紅球次數多的小組獲勝。”學生均躍躍欲試,積極舉手參加,筆者挑選了四位學生,并提醒摸球的人要提前將盒子中的球搖勻,摸球時不可偷看球的顏色,然后請班內其他學生作為裁判進行監督。在比賽式的游戲過后,筆者請記錄數據的學生公布結果:第一組摸到紅球11次,第二組摸到紅球7次。筆者稍后又邀請了幾組同學上臺參加游戲,最后匯總了大數據請學生根據數據顯示加以自己的分析體會摸到紅球可能性的大小,進而為大家引出可能性的概念。此后筆者還組織了“幸運大轉盤”的游戲,進一步幫助學生深化理解可能性的知識。
筆者通過游戲的方式為數學課堂增添了趣味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提升了他們動手操作、搜集數據、推理分析等多項數學能力。
綜上所述,教師在課堂中應不斷優化授課模式,采用多媒體教學、PPT教學和動態視頻演練教學,利用游戲的形式不斷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提升他們的學習熱情,突出其主體地位,創設民主開放的趣味性數學課堂,幫助學生養成善于觀察和思考的數學品質,鼓勵他們不斷提升自身的數學能力,促進其全面發展。
[1]燕學敏,華國棟.國內外關于現代數學思想方法的研究綜述與啟示[J].數學教育學報,2008,17(3).
[2]羅增儒,李文銘.數學教學論[M].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