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云剛
(寧夏回族自治區西吉縣西吉中學)
高中生物對學生未來的學習和生活有著重要的影響。開展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學,將課本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有益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主動投入到生物學習中,并對之產生興趣,有效提高生物知識的應用能力,做到學以致用。
生活化教學模式,需要教師課前做好備課工作,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收集生活中的生物知識,并將其運用到課堂之中。結合課本知識,拓展課外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其主動性。如我在講解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這一內容時,通過生活中的實際事例來引導學生,光合作用在農業中的作用激起了學生極大的好奇心。我通過學生生活中常見的大棚蔬菜培育來講解,為什么農民會采用藍色的塑料作為大棚材質?那是由于藍色塑料能夠增強光照。夜晚,大棚就會利用電燈來延長光照,以此來加強光合作用,從而提高蔬菜的產量。在課堂講解實例的過程中,學生會提出很多相關的問題,教師根據課本知識一一解答,學生由于生活實例的參與,積極性很高,課堂氣氛也十分活躍。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多搜集生活實例輔助課堂教學,讓生物教學內容生活化,可以大大提高課堂效率。
我們的傳統教學模式都是以知識灌輸式為主,教師只負責教給學生知識以及解題技巧,這樣的教學方式,使得學生無法將課堂上學到的生物知識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去。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將豐富的自然人文知識變得枯燥無味,盡管提高了學生的應試能力,但對學生生物知識的應用能力沒有任何幫助。所以,生物教學一旦脫離了實際,就會變成一種理論教學,無法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生物教學也就失去了實際的社會意義。基于此,高中生物教學必須要聯系生活實際,將生物教學生活化,使生物教學和生活中的生物知識相結合。比如,我在講“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酶”這一知識點,講到“酶”最適應的溫度時,我就以人體體溫為例進行闡述,人體最為舒適的溫度是37℃左右,也就是人體的正常溫度。當人體發燒時,身體會感到極不舒服。當人體體溫達到39℃左右時,會渾身乏力,頭昏腦脹,出現嗜睡怕冷的癥狀;當體溫達到41℃甚至以上,就會引起人體中樞神經系統活動的障礙,人甚至會出現神志不清、胡亂講話的狀態,更嚴重者會產生昏厥。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由于人體體溫不斷上升,人體內“酶”的活性也會隨之下降,體內細胞代謝不斷減慢,這與人類自然生長規律相違背,因此導致人體不舒服。高中生物課堂中生活化教學的注入能讓生物知識回歸實際生活,從而幫助學生對生物知識的理解。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會聯系實際生活掌握書本知識,從而更好地掌握生物知識,進一步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我們日常的生活中,處處離不開生物,這就決定了在高中生物教學中開展生活化教學活動的重要性。因此,高中生物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結合學生所熟悉的生活知識,有針對性地設計一些與生活實際相聯系的生物方面的問題,創設與生活緊密結合的課堂教學情境,提高學生學習生物的自覺性和積極性,使被動學轉變為主動學,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在生物的世界里探索奧秘。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教師應努力為學生創造條件,帶領他們走出校園,走進生活中進行調查,走進大自然進行考察。如在講“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護”這一內容時,我就組織了我們班的學生將食品進行分類,還帶領他們觀察一些野生動物的特點和種類,引導他們運用所掌握的生物知識,來推測哪些動物是應該受到保護的。此類社會活動都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訓練學生的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再比如在講解“細胞中所包含的糖和脂質”這一內容時,我提出了一些問題:“運動員在長跑時暈倒是為什么呢?喝了葡萄糖之后就會蘇醒,是為什么呢?”結合這種學生常見的實例激發他們的思考,使他們對所學知識產生很大興趣,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總而言之,高中生物實施生活化教學順應當前的教學需求和教育環境,開展生活化教學在未來的生物課堂中越來越重要。這一模式不僅符合高中階段生物課程新課改所提出的要求,而且也是高中階段生物課程相關教學模式發展的必然產物。高中生物課堂采取生活化的教學模式,不僅有助于教師順利地完成教學內容,提高課堂效率,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學意識、自學能力,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
[1]林祖榮.生物高考對科學素養的考查[J].中國考試(高考版),2007(10).
[2]胡學軍,劉華貴.近五年全國新課標高考生物卷試題命題分析[J].湖北招生考試,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