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萌
(山東省高青縣第一中學)
高中音樂鑒賞是一門立足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而開設的教學課程,其根本目的在于通過讓學生欣賞經典的音樂作品,體驗音樂中的審美價值與作品的涵義、思想、情感、創作主張,從而形成基礎的音樂審美與鑒賞能力,因而音樂鑒賞課不同于一般的知識性學習,學生能否記住音樂知識并非是最關鍵的,而理解和掌握音樂作品中的審美元素與創作思想更為重要,那么怎樣才能更好地讓學生通過音樂鑒賞來理解音樂作品呢?以下本文就從音樂鑒賞課的課堂導入方式來詳細闡述該問題。
背景資料導入法指的是在音樂鑒賞課開始之前,教師先把鑒賞課需要鑒賞的音樂內容進行背景資料的講解,讓學生通過事先了解音樂作品的背景資料,從而更好地體會作品中的創作思想、藝術情感、創作目的、藝術構思等等。這樣學生在接下來的音樂鑒賞中才能更好地把握鑒賞的方向。例如在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的音樂鑒賞課導入上,教師可以先向學生講述著名德國古典浪漫主義詩人席勒的詩歌作品《歡樂頌》在貝多芬創作第九交響曲上對其的影響,并結合當時人文主義思潮的發展與帝賓根頌歌與宗教音樂之間的傳承關系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有關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的背景資料與相關知識,這樣學生可以在認知第九交響曲的情感與思想上脈絡更加清晰,認識更加深刻,在欣賞作品時更能夠體會到作品所體現的思想內涵,從而提高學生對西方古典音樂的鑒賞能力與審美水平。
由于音樂審美往往是感性的,難以量化的,因而通過教材的概括性描述很難讓學生了解音樂的美感和審美價值。而教師如果從自身對音樂作品的聆聽感受和體驗出發進行音樂鑒賞課的導入,更能夠起到直觀的引導效果,可以將自己的聆聽感受傳達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親自去體驗、去對比,發現音樂審美上的常用方法,從而更好地理解音樂的美學價值。例如在德彪西音樂的鑒賞課導入上,教師可以在導入之前向學生描述一下自己傾聽德彪西音樂時候的體驗,其中感觸到的德彪西音樂的藝術特色、美感和風格,然后再讓學生進行德彪西音樂的鑒賞學習,進而講解德彪西創造這種藝術風格所使用的藝術手法、在音樂藝術思想上的創新等等。這樣通過先從體驗入手進行導入,可以讓學生在接觸到一種陌生形式時找到最佳的切入方式,從自己的感受與對音樂體驗的對比上發現自身在音樂鑒賞方面需要注意的地方和需要掌握的內容。
故事導入法是把一些跟經典音樂作品相關的趣味故事作為導入方式,用來吸引學生對認知和了解音樂作品興趣的一種導入方式。依然拿貝多芬第九交響曲鑒賞課為例。教師可以拿創作第九交響曲為諸多音樂家帶來意外死亡的巧合而引起的第九交響曲綜合征說起作為該課的導入,通過對這部交響曲為音樂界諸多音樂家帶來的厄運故事來提起學生對這部作品的認知興趣,讓學生在學習上的好奇心被充分調動起來,從而在接下來的鑒賞與學習上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從而提高鑒賞課的教學效果。
視頻導入法是一種運用多媒體視頻設備播放有關的音樂教學資料從而進行音樂鑒賞課導入的方法,視頻導入主要針對一些帶有歌舞性質或者表演情節的音樂作品,因單獨的聆聽聲音很難了解到此類音樂作品的全貌,而只有通過對相關表演場面的結合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一些音樂作品的表現手法、音樂思想、藝術特征,因而可以采取視頻導入法。例如在京劇大師梅蘭芳的鑒賞課導入上,可以播放一段電影《梅蘭芳》中的戲劇視頻,讓學生通過觀看視頻更好地了解梅蘭芳大師的京劇藝術,從而形成立體印象,更為深刻地理解京劇藝術的音樂審美價值。
綜上所述,高中音樂鑒賞課的課堂導入是決定接下來鑒賞課教學效果的重要教學環節,對于導入方法的設計與應用,需要教師在結合教材內容基礎上,深入挖掘和利用多方面的教學資源,教師要對音樂藝術作品具有深入的研究與深層次的理解。這需要教師進行大量的教學準備工作與教學研究工作,做好音樂鑒賞課導入并沒有固定的模式,關鍵在于教師對音樂作品的掌握理解程度,因此教師要從自身做起,通過自己深入理解和掌握音樂作品的價值、思想、意義,從而選擇合理的方式進行導入,這樣才能使導入起到最佳的效果。
[1]高峰.高中音樂鑒賞課課堂導入初探[J].學周刊,2013(9).
[2]鄧名.讓高中音樂鑒賞課“活”起來的有效策略探究[J].音樂大觀,2014(2).
[3]任松梅.新課程下高中音樂鑒賞互動式課堂教學的實踐與探索[J].中小學教學研究,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