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信虎
(安徽省來安中學)
新棵標已經實行好幾年了,經過幾年的教學與觀察,本人發現很多學生進入高一以后,數學成績很差,150分的試卷經常只能得六七十分,很多學生甚至對學習數學失去了信心,很多學生家長也很著急,也不理解:“我家孩子初中數學成績還很好,到高中怎么能差到這樣?”上述問題主要是由新課標的特點造成的,所以在新課標下的高一數學教學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有些教材內容初中講得很少很淺,而高中卻直接應用,因此教師具體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銜接。
1.因式分解
初中對因式分解講得不深,對十字相乘法和含有字母的二次三項式因式分解,以及 a3+b3=(a+b)(a2-ab+b2)公式沒有講解,而這方面內容在高中卻直接應用,所以必須補充這方面的內容。
2.簡單高次方程及二元二次方程組的解法
例如X3+X+2=0和X4-3X2-4=0這類方程初中不要求學生掌握,在高中經常出現這類方程,必須使學生會解這類方程。
3.二次函數最值的應用
初中只要求學生會求具體二次函數的最值,而高中還要求學生靈活應用二次函數的最值,高中學過區間以后,學生還要會解答在每個閉區間或開區間求二次函數最值的問題。
4.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況
有兩個正根;一個正根和一個負根;兩個負根;一個正根和一個負根且負根的絕對值大于正根等。
5.三角形“幾心”的問題
三角形的重心、內心、外心、垂心這幾個概念學生特別容易混淆,需要給學生解釋清楚。
6.數形結合的問題
高中有些題目必須通過圖形來解,這一點學生不理解,要使學生知道數形結合是一種高中常用的解題方法。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組織者和參與者,要求學生必須逐步形成良好的自主學習能力,對學生的這一要求必須引起教師的高度重視,單靠加課時或題海戰術是不能實現新課標的教學的,教學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通過本文的研究,分析了采用不同護理模式的實際應用情況。研究結果表明:當采用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對患者進行護理時,臨床護理過程中不良事件出現的概率為27.91%;而采用全程健康教育模式與風險護理聯合的方式,護理過程中出現不良事件的概率僅為6.98%。這一數據足以表明全程健康教育模式聯合風險護理在心血管護理管理中的具有十分良好的應用效果。
1.課前預習
在老師講授新課以前,學生必須通過自學方式學完教師將要講述的內容,在自學過程中,結合資料,嘗試完成課后練習,并記下在自學過程中產生的困惑和遇到的問題,以便上課認真聽教師講解,對于學生自學這一習慣,初中要求不明顯,很多初中學生也沒有形成這一習慣。但在高中階段,自學這一習慣是決定學生知識掌握程度的一個關鍵因素,因為新教材教學課時少了,而教學內容卻多了,必須通過學生的自學來解決這個矛盾。
2.教師課堂教學的組織
如果學生課前已經自學上課內容,那么課堂教學就只需圍繞課本上的問題來展開,課堂教學中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也要注意教師的指導作用,學生的認識不可避免會出現片面性、表面性的特征,甚至相互矛盾,教師必須在這個基礎上組織討論,這樣才能使學生掌握知識。
3.課后要求
一個課時結束以后,教師應根據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對學生提出不同要求,對學生掌握不好的內容要適當補充練習來鞏固提高,對學生已經掌握內容可以再適當地提高要求。
興趣是學生學好數學的關鍵。要讓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學習,只有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提高教學質量,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導入新課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導入新課是成功課堂的開始,好的導入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的共鳴,使學生很快進入學習狀態,比如講一些有趣的數學史、數學家的故事來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有了好奇心就有了學習興趣。
2.講授新課時保持學習興趣
課堂以學生為中心,從“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出發。在學習過程中,不僅需要學生努力,還需要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要變“苦學”為“樂學”,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從而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
3.鞏固練習時提高興趣
鞏固練習是幫助學生掌握新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的重要手段。大量心理實驗表明:學生經過30分鐘的緊張學習之后,注意力已過最佳時期,此時,學生容易疲勞,學習興趣降低,中等以下學生的表現尤為明顯。
1.高一上學期教學進度不能過快,要使學生有一個適應過程。甚至可以放慢一點教學進度。
2.補充內容要適當,不要補充過多內容,特別是帶過高三的教師會認為:這要補充那也要補充,因為這些內容高考都要考,補充多了而會使得學生覺得數學太難學了,也掌握不了,有的內容到高三再補充也來得及,高一都補充了,還要高三復習干什么?
3.教輔資料用書要適當,精選一套教輔資料就可以,有的學生選了好幾套教輔資料,一套也沒有做完,教輔資料不在多,而在精,教師可以幫學生選一套,指導學生完成。
4.考試的難度要降低,使得每次考試的及格率在70%以上,使得大多數學生有學好數學的信心。
李凱.“趣”字當先,讓數學課堂更有效[J].數學教學通訊(教師閱讀),20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