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靈慧
(甘肅省臨夏縣田家炳中學,甘肅 臨夏)
通過語言文字表達情感是語文學科的特點。新課改要求語文教學中必須加強品德教育、情感教育。而情感教育則要求做到以情感人,寓情于理,使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受到感染和教育。眾所周知,語文課堂的教學始終是師生的雙邊活動,但它又不僅僅是教與學的相互作用,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還存在著很有價值的“人際關系”,即老師和學生的互動關系,其間情感溝通與交流是一股潛在的動力,它是聯系師生活動的橋梁和紐帶,更是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教師在教學中如果能充分利用語文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使學生在情感認知感悟方面與課文的情感產生共鳴,就會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那么,我們在教學中應該怎樣調動學生的情感進而激發其表達興趣,從而和學生進行有效的情感溝通呢?筆者結合多年一線教學實踐,認為應該從以下諸方面入手:
高爾基說:“誰愛孩子,孩子就愛他,只有愛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情感溝通的核心是關愛學生情感的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說,關愛學生是教育學生的基礎,教師對學生的關愛,會對學生產生巨大的感染力和推動力,從而激發出他們勇于表達情感的欲望。當然,在熱愛學生的同時嚴格要求學生,切不可遷就和放任自流,無論在課堂內外,這二者都應該是相輔相成的。教師要堅定地引導學生沿著正確的情感走向發展。“關心學生,接納情感”應該是課堂教學情感溝通的重要原則。
在教學中應該創設積極愉快的學習氛圍,理性處理教材內容,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讓學生知學、好學、樂學,體驗到學習成功帶來的樂趣,進而激發其“想學”的欲望,真正讓學生喜歡上語文學習,他才會心甘情愿地接受情感熏陶,并和教師進行情感交流,獲得情感方面的教育。
1.理解學生
課堂上如果師生之間缺乏理解,就會嚴重影響教學質量和效果。因此教師要注重虛心聽取學生的意見和想法,給他們必要的理解和尊重,這樣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表現欲。在高中語文課堂上,教師要盡量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多方引導,鼓勵學生自主學習,自我發現,特別是在討論過程中學生遇到困難時,要靈活引導和啟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適時幫助,讓其順利完成任務,使學生體驗獲得知識的喜悅感和成功感,不斷增強學習的信心。
2.用自己的言行影響學生
孔子說:“親其師,信其道。”教師的人格魅力可以感染學生。在教師自身情感的帶動下,學生也會產生一種愉快自信的情感。在教學中,教師應時刻注意調整自己的情緒,讓自己保持精神飽滿、情緒振奮的狀態,以自然大方的教態影響學生樹立積極的學習狀態。課堂上老師的每一次鼓勵眼神、微笑以及對學生的理解信任和尊重寬容,都可能會讓學生產生信賴和感激,使他們努力向老師引導的方向努力。這種師生之間的熏陶影響、心靈契合,遠勝于平時的命令和說教。
在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配樂朗讀、講名人故事等創設情境,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注重培養學生“能學”的信心,激發學生“想學”的欲望,點撥學生“會學”的技能,努力使學生從知識的消極接受者變為積極的探究者,在課堂中找到歸屬感和收獲感。在此過程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并能與老師展開溝通,讓學生感受到自己被這個課堂所接納、所重視、所承認和所認可。
比如我在執教《蜀相》一詩時,抓住“柏森森”“黃鸝”等意象引導學生展開聯想:“碧草春色,黃鸝好音”是美景,可是在這荒涼寂寞的地方,碧草“自”綠無人欣賞,黃鸝“空”好音無人聆聽。“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一個壯懷激烈的英雄人物,壯志未酬就以身殉國,怎不令人為之淚流滿面呢?通過這樣的講述,讓學生發現這首詩的情感,并引導學生說出來,就是杜甫對諸葛亮的敬仰緬懷中更蘊含著自己功業未就的傷感之情。
高中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很濃厚,有寫親情的《陳情表》和《項脊軒志》,有寫愛情的《氓》《湘夫人》和《長恨歌》,還有愛國思鄉懷人的佳作,如《離騷》《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既有智者的聲音,如《我有一個夢想》,又有仁者的吶喊,如《竇娥冤》;既有東坡《赤壁賦》和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中對短暫和永恒的思考,又有王羲之《蘭亭集序》中對死生的慨嘆……充分挖掘出教材中的情感,并且合理利用,能幫助學生產生積極的心態,進而形成崇高的人格。
總之,在高中語文課堂中,教師要讓學生感受教材中情感的魅力,重視課堂上的情感因素,充分發揮情感溝通的作用,激發學生的情感認知水平,真正提升教與學的質量,促進師與生的和諧,最終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