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友根
(江蘇省連云港市灌云縣實驗中學,江蘇 連云港)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各國之間的文化也相互碰撞交流,而中國傳統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初中生正處于認知能力、知識結構的構建期,人生價值觀還不夠成熟。因此,對于初中生歷史學科的教學變得十分重要,不僅要讓學生了解到有關知識文化,還要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對學生形成深遠持久的影響。在具體的歷史教學過程中,需要老師和學生共同努力,要求教師在把握傳統教學方式的基礎上實現創新發展,作為學生必須積極配合,將所學到的知識有效地運用起來,實現對社會發展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我國傳統文化經過五千多年的歷史發展,已經形成了較為成熟的文化體系,中華傳統文化是以儒家文化為中心,其他各種文化互補而成的一種復合型文化體系,其中不免有一些落后的文化知識或思想,但就利弊衡量看來,儒家文化仍然發揮著重要的積極作用[1]。比如“仁”字,是古往今來我們一直提倡的重要思想,是個人需要具備的基本素質。因此,對于初中歷史教學中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入,是歷史文化知識結構的具體要求。
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國家教育也在不斷進行創新發展,不斷淘汰消極的、落后的教學內容、教育方式以及教學理念,并以全新的內容加以補充。當前,我國一直提倡對于學生的素質教育,要求學生在學習知識文化的基礎上,還能充分地將知識運用起來,尤其是在歷史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學生了解到我國豐富多彩的文化內容,還要從中學以致用,將優秀傳統文化中仁、義、禮等優秀理念踐行于社會生活中。因此。對于初中歷史中優秀傳統文化的教學,是國家教育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
時代總是處于一個動態變化發展的過程,總的來說是呈現出積極向上的發展趨勢,給國家教育教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對國家教育作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國家教育必須培養出一批高素質的綜合型人才[2]。初中歷史作為初中生一門重要的學習課程,也要踐行國家教育的基本要求,將學生作為教學過程中的主體,針對學生個性特征的發展,將優秀傳統文化中因材施教等重要理念融入教學模式中,使學生各盡其能,為社會培養出更多、更優秀的高素質綜合型人才。
當前我國教育正處于全面發展的關鍵時期,不管是教學設備、教學體制,還是學校師生資源都處于一種新的發展階段。受新課標改革的影響,學校教學方法、教學模式、教學理念都得到了新的發展,使得初中教學質量以及效率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就比如對孔子人物介紹過程中,充分地運用了教學多媒體設備,將文化知識以動畫、音頻的形式表現出來,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課堂學習質量。
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可以看出,歷史教學總體上呈現積極向上的發展方向,但是不免有一些問題有待我們去解決,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歷史學科教師缺乏引導思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是以灌輸式教學模式為主,比如在講授孔子的基本政治主張時,教師總是把這些主張直截了當地說出來,而沒有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去思考[3]。另一方面,新教學方法實際運用效果并不理想,使得初中歷史教學的質量得不到提升。
新時期新的教學模式主要體現在新的教學方法、教學理念以及采用新的教學設備,這要求教師以廣播的形式將初中歷史文化知識傳遞給學生,科學合理地運用好各方面資源,使學生在潛移默化的環境中引起對歷史文化知識的高度重視,摒棄傳統的教學理念,將學生作為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充分發揮教師育人的功能,使學生自主探索并參與到課堂實踐活動中,從根本上重視傳統文化對自己發展的影響。
新的階段對教師教學有了新的發展要求,新課標改革強調,教師要定期參與培訓,個人所具有的專業知識必須與時俱進、不斷更新,綜合素質必須全面提升并達到新課標改革要求。以初中歷史學科“儒學的興起”內容為例,教師應當會使用多媒體技術,將知識文化以圖片、動畫的形式展現出來,以更為直觀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4]。在學生思想方面,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掌握適合自己學習的方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在此過程中不斷提高教學的質量以及教學效率。
儒家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也是我國初中歷史學科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初中歷史學科的教學過程中,要極其注重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與了解,并使學生在潛移默化的環境中受到深遠持久的影響。除此之外,還要注重對初中歷史課堂質量以及效率的提升,實現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需要的教學目標,促進教育教學的全面升級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