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國紅
(山東省東營市廣饒縣大王鎮中心小學)
國家針對教育體系的引導,一直都是要求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口德的教育作為首位。隨著時代的進步,品德教育的方式方法也在不斷地更新,經過教育工作者多年的經驗總結和實際教學的驗證。品德教育與社會發展要相結合的教學思路是時代發展的必然需求。在此課的教學中,教學工作者發現,品德與社會這門學科的理論知識較為深奧,對于小學生來說是不能完全領悟的,只能靠死記硬背來應付學習。這樣就違背了我們教學的初衷,所以品德與社會這門學科的教學工作者根據“教育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的基本理論,嘗試將本門學科與生活實踐相結合進行教學。本文將結合的方法和結合后對于品德與社會這門學科的收益進行分享。
傳統的教學理念,老師是整個舞臺的主導者,只有老師在講,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更主要的是學生不需要思考,不需要主動地去探索真理,僅僅需要記住老師所講的知識點,應對最終的考試就可以了。但是這樣的教學方式違背了開設品德與社會這門學科的初衷。此門學科是涵蓋家庭、學校、個人、歷史、國家、自然、地理、人文、社會關系學、交際學等的綜合體,他的教學目的是培養學生了解社會,融入社會,培養優秀的思想品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為實現品德與社會學科的更高目標,重要的是讓學生對本門學科產生興趣,讓學生意識到學科內的知識是能受益終生的。那么教學方法的創新改革勢在必行。
“品德”,道德品質,是構建社會文明的基礎內容,是人內心的一種信念,支配著人的行為舉止、思想活動,它對人的一生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社會”是一個廣泛的空間,它包含著實物的世界和虛擬的空間。品德與社會都是圍繞著我們生活存在的,品德有優劣是需要在生活潛移默化中培養和評判的,品德不是與生俱來的,人人都說小孩出生后就像一張白紙、一棵小樹,道德的培養就是在白紙上作畫、對小樹的灌溉。畫的內容由畫紙的大小和后天色彩決定;小樹的曲直是靠樹根及后天的修正決定的。社會是小孩出生后就面臨的生長環境,對于社會的認知與了解從嬰兒的降生就會開始的,所以品德與社會必然要與生活實踐相結合。
品德與社會教育是非常深奧的一門學科,它的教學內容廣泛而又深奧,它可以告訴孩子人要有“愛”,那么什么是“愛”,僅僅老師講課的時候提到了“人活著要有愛”,那么孩子們有多少能明白具體是什么呢?生活則是最高明的老師,當家長實現了孩子一個小小的愿望的時候,家長可以說是因為我們愛你;當一個小朋友摔倒被另一個孩子扶起的時候,我們可以說小朋友有愛心。當老師在講社會關系的時候,教孩子應該孝順長輩的時候,什么是“孝”呢?公益廣告中有過這樣一段情景:一個家庭奶奶是一個農村來的老太太,在家里奶奶要洗衣做飯,辛苦操勞,而吃飯的時候媽媽嫌棄奶奶臟,奶奶只能在廚房吃一些殘羹剩飯。這個情景就是社會中真實存在的問題。接下來的結果卻有著不同的表現:(1)孫子的心理活動,原來可以這樣,等以后我媽媽老了,我也應該這樣對待她,這是正確的;(2)孫子流著眼淚,夾起餐桌上的美味菜肴,分享給奶奶并一起在廚房用餐,用實際行動說明,媽媽的行為是錯誤的。這種活生生的事件,即反映出當今社會的一種普遍現象,透徹地闡明了一個人與人關系的社會行為,又見證了一個品德教育成功與失敗的案例。這些都可以證明品德與社會學科的教育在生活實踐面前是被體現得淋漓盡致。讓學生理解得深入透徹,這樣的教學方法對書本知識進行剖析,融入生活實踐,將課本的理論轉化為實際行動,易于學生的消化與吸收。
品德與社會學科是伴隨成長的同時不斷累積的科學,需要具備持之以恒的學習態度。他是生活實踐經驗的積累,也是指導生活的理論依據。所以學習的方法不能堅持傳統的書本教育,要與生活實踐緊密結合,讓學生在生活的同時探索其中的奧妙,端正自己的人生態度,修正自己的價值觀、道德觀和世界觀。經驗驗證,品德與社會學科的教學與生活實踐的結合教學方法是科學的,是超越傳統教學理念的,經過教學工作者的實踐總結,此方法是具有時代性的,也是具有優越性和正確性的。
[1]米蘭芳.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應當植根于生活[J].新課程(中),2017(7):162.
[2]羅建華.對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實踐的思考[J].學周刊,2017(4):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