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 莉
(太原市尖草坪區雙語實驗小學校)
【理論依據】
數學是一門邏輯嚴謹性和系統性很強的學科,數學知識之間具有密切的邏輯關系,后續知識往往是前面所學數學知識的遷移、組合與發展,前面所學的知識則是后面數學學習的基礎。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善于把前后知識有機地聯系起來,使學生進行知識的順利遷移,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建構主義認為,學生的學習是根據自己原有生活經驗或知識基礎,對外部信息主動地選擇加工處理,形成自己的知識結構。而遷移類推學習思想策略,就是指在數學學習中根據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方法策略,使先前學習的知識對后續學習產生正遷移,或者依據某些數學知識所具有的特點和規律,推斷出與它同類型的其他知識也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特點與規律。比較二者,我認為可以借鑒建構主義理論談遷移類推學習策略,將二者融合,取其精華,應用于學生的學習。
【內容回眸】
從遷移類推學習的內涵、特征以及在小學數學學習中的應用三個方面進行了論述,現將自己學習時的思考梳理如下:

【實踐與反思】
學生在接受新知識時,要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去理解,進而掌握。如果新舊知識的相同點越多,那么新知識的接受也就越容易。因此,教師在備課時一定要認真,精心設計,合理安排教材。突出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以舊知識為基礎,選取使學生最容易接受新知識的方法。
學生在解決新問題時,總要利用已有的知識技能去尋求方法,因此,學生的基礎知識掌握得越扎實,基本技能越熟練,遷移就越容易發生,所以平時一定要狠抓學生的基礎教學,從而使新知識的接受更容易。例如,教學小數、分數四則混合運算,可從整數四則混合運算進行遷移。對整數四則混合運算的意義性質理解得越透徹,計算能力越強,學習小數、分數四則混合運算時就越容易。
類比是根據兩個或兩類事物之間的若干屬性的相似性,由已知其中一個或一類事物具有某一屬性,從而推出另一個或另一類事物也具有某一屬性的推理方法。例如,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時可以和除法里商不變的性質類比;小數乘法里小數點的位置的教學,可以和乘法里積變化的規律進行類比。遷移可以通過類比推理來實現。學生的類比能力越高,遷移越容易發生。因此,平時要注意培養學生的類比能力,讓學生發現新舊知識的相似點、共同點,從而為學習新知識提供有利條件。
學生學習遇到困難時不畏難的良好心理狀態,有利于遷移順利進行。因此,平時應注意培養學生的堅強意志,鼓勵他們的學習信心,對他們的積極思考要給予充分肯定,也要善于引導學生舉一反三,利用多種方法解題,對學生一題多解的行為平時要大力表揚,鍛煉他們從多角度解決問題,發展他們的思維。例如,教學億以內加減法中的口算加法時,要鼓勵學生說出多種口算方法。如計算550+270,可怎樣算?學生回答可先算550+200=750,再算750+70=820,這時教師要再問這道題還可以怎樣算?學生積極思考,說出:先算500+270=770,再算770+50=820,也可以先算500+200=700,再算 50+70=120,最后算 700+120=820,教師對這幾種算法給予肯定,這樣不但使學生鞏固了口算加法的方法,而且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鼓勵了學生的自信心,也可使遷移能得以順利進行。
當學生遇到一個新的知識,發現這個知識與原有的認知發生矛盾時,就會改變原有的認知結構適應新知識的學習,將新的知識納入改造后的認知,從而建立新的認知結構,順應就發生了。要靈活改變思維中的定勢,發揮正遷移的作用。學生在學習經過的時間時,當學生學會用減法計算經過的時間時,會用結束時間減去開始時間。王老師從12時15分開始批作業,14時5分結束,張老師批了多長時間?學生用14時5分-12時15分,有的學生會算出1小時。究其原因就是將1小時轉化成10分,受“十進制”思維定勢的影響。要想讓學生改變這種思維定勢,就要讓學生通過反復的撥鐘練習,加深學生對“六十進制”的理解??梢娨瓿蛇w移類推學習,就是找到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結點,當原有知識與新知發生沖突出時,要改變原認知,以適應新的認知,不可一味地遷移類推。
總之,遷移類推學習思想充分說明:學習過程不是簡單的信息輸入、存儲和提取,是新舊知識經驗之間的雙向的相互作用過程。在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中,他們會以他們特有的方式去接受新知識,錯誤是不可避免的。我們教師能做的就是營造一個寬松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經歷中去學會新知。培養學生的遷移類推能力,可使學生更容易地掌握新知識,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搭建好新舊知識的平臺,讓學生在知識聯系中提高學生的遷移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