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婷
(新疆烏魯木齊市第八十四中學,新疆 烏魯木齊)
達爾克羅茲(Emile Jaques-Dalcroze)是出生于奧地利維也納的瑞士籍的杰出作曲家和音樂教育家。由他所創建了世界著名的“達爾克羅茲音樂教育體系”,這是音樂教育領域內諸多先進的教育體系之一。這一體系廣泛影響著世界音樂教育事業的發展。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教學法能教給孩子們理解復雜的韻律。聽到音樂時,孩子們會隨著節奏起舞。通過統一調動其視覺、聽覺、感覺,并隨音樂而動,孩子們會得到完整的音樂體驗,同時孩子們還能集中注意力和提高記憶力。
所謂體態律動的音樂教學,原來是指由音樂伴奏,以身體動作做出反應,從而訓練音樂的節奏感的教學方法。
聲勢是用身體作為樂器,通過身體動作發出聲響的一種手段,是體態律動教學當中一項重要的訓練手段。運用聲勢,每個學生都自然地學會采用,沒有任何負擔,因此會興趣盎然。而聲勢訓練對培養學生的節奏感、聽辨能力、反應能力、記憶能力以及創造能力是一種非常好的方法,也是基礎訓練最重要的訓練方法之一。
首先是節奏的準備練習,包括開始與停止的反應練習,老師可以以動作表示。如手掌向上表示開始,向下或雙手握拳表示停止。教學中習慣口令是用嘴發口令:“開始”或“預備——起”之類,而這種以動作示意的起止要求學生從一開始就建立起一種良好的反應習慣,學生兩眼注視老師的動作,是最重要的準備;還有拍掌的準備,共同開始,全身放松,調整呼吸,心情平靜,由老師帶領來做,讓學生適應“看指揮”。經過這樣的準備,學生開始集中注意力,并且產生一種看老師又有什么花樣的好奇心,專心地領會老師的教學意圖,對“開始”“變化”“結束”的“指示”已能明白并立即執行。反應開始建立,真正的教學才能開始。
最初認識接觸體態律動時單純因為自己喜愛舞蹈,在課堂上喜歡讓學生隨音樂互動,后來發現孩子們有天生的音樂感知能力,單純的學唱不符學生對音樂的理解,有的學生在律動的時候會主動提出:“老師我能不能站起來?”我才發現學生對音樂律動不僅僅是坐在座位上,他們聆聽音樂全部肢體都在得到感知,都渴望體驗。這也讓我對中學生音樂課上普遍音樂老師理解的,學生像木頭,不愿意動,是我們沒有創設好意境讓學生去律動,不是學生不愿意。通過翻閱書籍我發現體態律動不僅僅局限于兒童,同樣很多大學音樂課專門開設體態律動,每個從律動課出來的學生渾身散發的都是快樂,所以我想我們的中學課堂中學生一定會喜歡,會主動參與到體態律動這種教學方法上來,主動地去體驗、去感受。
體態律動通過學生拍拍手、拍拍腿、拍拍肩、跺跺腳,以游戲的形式把最基礎的節奏——四分節奏和八分音符之間的比例尺度。然后他們進行相應的行走和跑步的體態律動訓練,這就加深了對以上兩種音符節奏比例的印象。體態律動教學可以很簡單,也可以很復雜,復雜到集三四個聲部于一身去進行訓練,如嘴上念一個節奏,手上拍一個節奏,腳上跺一個節奏,這種多是為多聲部音樂結構而設計的訓練模式。合奏前的體態律動學習——集三個聲部于一聲,能夠使受訓者對各個聲部都去敲敲打打一番,他們很快就像指揮一樣,對各個聲部的構成與配合都有所了解,久而久之,他們對多聲部肢體音樂就形成了非常清晰的概念。而體態律動運用到唱歌教學中是一種教學方法,是服務于教學,通過體態律動的加入,可以讓學生統一歌曲中的節奏拍子、在難點節奏的處理上,通過律動分解,學生更直觀、更主動地解決難點。肢體的展示,讓學生在歌唱時情感表達得到升華,學生歌唱音樂的內心情感和肢體的律動得到完美的結合。學生在體態律動的同時情感和歌曲是融為一體的。
在音樂教育中進行律動教學,能夠將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出來,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音樂節奏感與動作協調性,加強他們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和感受,這樣不僅有助于提高課堂效率,還能夠使學生積極地投入到音樂學習中并理解、體驗、表現音樂。音樂教育對于學生而言是不可缺少的一課,如何更好地發揮音樂對學生全面發展的促進作用,相當一部分就需要借助于律動教學的力量,改變教學方式,改良教學途徑,一切都是為了給予學生最好的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