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明
(海南省洋浦中學,海南 儋州)
隨著普通高中課程改革的推進,新的歷史課程標準提出了歷史學科核心素養這一概念,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五個方面。歷史具有過去性,不能再現,也不能重演,認識歷史只能通過現存的史料,因此,核心素養的提出突顯了史料教學的重要性。實踐證明,合理地運用史料進行教學,有助于拉近學生與歷史的距離,可以讓學生更真切地感知歷史,形成恰當的時空觀念;同時,通過補充適當的史料,引導學生進行分析探究,可以幫助學生深化對所學歷史的理解,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也符合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要求。那么,怎樣進行史料教學呢?經過實踐總結,我覺得應該注意以下幾個原則:
史料是見證歷史的重要材料,是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遺留下來的痕跡。幾千年的歷史留下的史料豐富多彩。但在日常教學中,我們不可能把相關史料都搬到課堂上,這就要求我們要學會精心選擇史料。
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我們不能無限制地使用史料,運用史料過多,課堂就成了史料的堆砌,這將增加學生的負擔,也會嚴重影響教學效果。因此,面對大量的史料,教師應學會取舍,圍繞教學的重點、難點和課標的要求選擇典型、有說服力和啟發性的史料。由于時代的久遠,很多史料難免會融入個人的好惡、立場和觀點,史料難免也會有真偽、精粗之別,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也要注意鑒別史料,去粗存精、去偽存真。
不同年齡、不同層次的學生對史料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不同,選擇史料時一定要根據學生實際水平,充分考慮學生的閱讀能力、理解能力,選擇難易適度的史料進行教學。在史料教學中,選擇的史料不能過難,過難、過繁的史料會使學生茫然失措,產生挫敗感,會打擊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從而使課堂沉悶。同樣,選取的史料也不能沒有一點難度,太容易了,對學生沒有一點挑戰性,時間一長,學生就會厭倦,也不利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因此,在史料教學中,一定要根據學情選擇史料,做到難易適度,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史料的形式包括歷史文獻、歷史圖片、藝術作品、名言警句、詩詞楹聯、民間傳說、照片郵票、油畫插圖、影音資料等。不同形式的史料有不同功效。教學中選擇不同形式的史料可以給學生不同感官的刺激,避免教學的單調,也有利于學生了解史料的多樣性,培養學生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歷史思維。
史料教學只是教學中的一種方法和手段,它最終還是要為教學服務的,因此,一堂高質量的史料教學課,僅有史料的呈現是遠遠不夠的。在教學中,不僅要精心選擇史料,更重要的是要根據史料精心設問,組織學生對史料進行有效地解讀和研討,這樣才能發揮史料教學的功效。設問時要圍繞教材的重點、難點進行,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另外,設問的問題要有啟發性,要能激發學生積極主動的思考,這就要求我們設問時,既要高于學生已有的智力或知識水平,又要讓學生經過努力能夠解決,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跳一跳,能摘桃”。例如,在講述“新文化運動”一課時,對其評價問題是一個難點,如果僅根據教材的敘述,很難形成對新文化運動的全面認識,教學中我們可以引用以下二則材料:
“無論政治學術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國的法子,絕對是兩樣……”“若是決計革新,一切都應該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國粹、國情的話來搗亂。”——陳獨秀
“新文化運動……反思和重估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破除了傳統的封建教條對人們思想的嚴重束縛,特別是使一代青年的精神獲得前所未有的解放。”——紀錄片《百年中國》
這二則材料涉及新文化運動的不同側面,圍繞材料我們可以設置以下幾個問題:
(1)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2)新文化運動的內容是什么?
(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新文化運動的認識。
這幾個問題,由易到難,能較好地調動學生的思維,通過對問題的解決,學生對新文化運動也有較為全面的的認識,從而輕易地突破了重點、難點。
史料的研讀和解析,要求學生具備較好的歷史基礎知識和分析理解能力,因此,運用史料進行教學要做到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充分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具體來說應做到這幾點:第一,依據學生的學段、年齡、學情選取史料。對起始年級的學生多用一些直觀、簡單、形象生動的史料;高年級的學生可以用一些抽象稍難的史料。第二,要根據史料和學情精心設問,問題的設置應做到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第三,學生在閱讀、分析史料過程中教師要進行指導,要教給學生一些基本的方法和技能,然后逐步放手。
現行教材,無論哪個版本史料的選編是必然的。我們教學應該充分借助和利用這些史料拉近學生與歷史的距離,讓學生真正掌握歷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