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永
(貴州省畢節市威寧縣第二中學,貴州 畢節)
生物學科是一門研究我們的生存環境及生命起源、特征等注重實驗的學科,其教學的內容與其他學科相比較更加抽象、更加繁雜,高中生物教學的內容大多涉及微觀的物質結構及生命的規律,需要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更加嚴謹地開展實踐性教學,充分結合目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學生學習過程中反映出的問題,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讓學生真正掌握高中生物的學習內容。
生物學科是一門比較有意思的學科,然而,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往往課堂氛圍沉悶,教師只注重課本知識的生搬硬套教學,讓學生覺得生物學科枯燥無味,從而降低了課堂教學效率。而輕松愉快的課堂教學氛圍是高效課堂創建的基礎保證,只有讓學生置身在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下,才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才能充分地調動學生開展積極的思考,才能更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氛圍和質量。因此,高中生物教學的有效途徑之一則需要教師創建輕松的課堂氛圍使學生寓學于樂。例如在《DNA的結構和DNA的復制》一課的教學時,DNA結構是比較抽象的一種結構,我們所能展示給學生的結構都是放大鏡下的結構,為了讓學生更加生動地理解這一結構及這一結構的復制,教師則可以通過用多媒體給學生展示DNA結構的大樣圖,然后讓學生動手做模型的方式開展教學,在制作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與學生共同完成,既讓學生更加直觀地認識DNA分子的結構,又讓學生寓學于樂。而且教師與學生一起手工制作的過程,教師與學生之間亦師亦友、和諧相處,是創建和諧課堂教學氛圍的基礎。在完成手工制作的基礎之上,教師可以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完成DNA的復制內容,提問的教學模式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的主動思考能力,讓學生的學習更加輕松愉快。
生物學科的透徹學習離不開可靠的實驗的支持,在當今的教學過程中還存在著課程資源薄弱的現象,生物學科雖然與我們的生命息息相關,但其中的知識比較抽象,僅有的教學資源不能使學生全面的理解高中生物學科。因此,不可否認,實驗與理論的結合教學是生物學科教學的最佳方式,然而,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受課程資源以及教學資源的限制,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往往忽略了實驗的教學,從而導致學生對于生物學科知識的掌握一知半解,為了更加有效地開展教學,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合理地優化資源,從而加強學生的學習意識。例如在《酶與酶促反應》一課的教學時,為了讓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酶的催化性,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一方面可以通過多媒體資源向學生展示酶促反應的演示實驗,讓學生全面地了解酶促反應作用,另一方面教師可以提供相應的實驗材料讓學生動手做實驗,通過實驗過程不僅加深學生對于酶促反應的理解,讓學生直觀地觀察到酶促反應的過程,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進一步提高教學的效率。
新課改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極大地培養學生的主動、合作、探究意識,這些素質都是高中生物學習必不可少的,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大多數教師的教學模式呆板,生物學科是一門充滿未知的學科,傳統的教學方式不僅不能滿足新課改的教學要求,而且會使學生難以掌握生物學科的真諦。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為了更高效地開展教學,教師可以運用探究教學,通過巧妙設置探究教學而引導學生主動地參與到生物學習的始終。例如在《基因的分離定律》一課的教學時,這一定律是與我們的生命息息相關的,是學生比較感興趣的一個話題,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通過設置“基因的分離定律與生命的關系?”“基因的分離定律是什么?”“通過基因的分離定律你能想到什么?”等問題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教學,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去探究這些問題,在小組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學生分工明確,充分地利用現有的資源進行探索,真正地讓學生做到了參與學習的始終、主動學習、樂于思考。探究學習的過程將使學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很好的鍛煉,不僅提高了教學效率,同時也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了教學質量。
高中生物的學習需要學生具備綜合性能力,這就使得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僅要傳授給學生學科知識,更需要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通過營造教學氛圍、優化課程資源、豐富教學模式等方式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只有這樣才能使教學更加有效,從而保證學生真正掌握生物學科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