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亞楠 呂純志 余金星
(北京市北京中學,北京)
化學是一門實驗學科,我們的理論依據都是以實驗為基礎的。所以以生活為依據,利用實驗驗證,加強學生能力的培養,是中學化學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教師所關注的重點。在中學化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創設生動的情境,設計探究性問題,設計生活化練習來調動中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學習情感,觸發他們的學習動機,從而讓教學活動更加貼近生活、貼近他們自己,緊靠核心素養提高教學效果[1]。
化學即生活,化學與生活息息相關,我們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化學,化學來源于生活,卻又高于生活,學生的真實生活就是教學中一本很好的活素材[2]。
我們以生活為素材,以生活中常見的實例作為課堂引入的素材或者具體問題情景。比如,在人教版九年級化學(上)“燃燒與滅火”專題,以生活中常見的例子——消防滅火,讓學生認識到火的利與弊,從而引起對本節課學習的重視。結合生活常識掌握燃燒的三要素:可燃物、接觸空氣、溫度達到著火點。同時以具體生活常識為例,讓學生學習滅火的實驗原理。在本節學習中充分體現了化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學習常見的危險品標識,常見的滅火操作。體現了化學學科的科學精神與社會責任,化學的學習是與生活緊密相關的,化學是解決生活生產中實際問題的學科,在課堂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樹立正確的科學觀。
同時,“生活中的化學”選修課的開設,通過做實驗、看視頻、畫海報、填實驗報告、小組匯報的形式,針對生活中常見的物質如汽水、香皂、晶體等進行專題探究。在探究過程中,學生對于化學中微觀粒子與宏觀物質聯系得理解更加深入;對于物質變化與平衡觀念有了具體的學習;能夠從對立統一的角度分析化學,認識化學。選修課堂上深化了學生實驗探究能力,提高了學生對于化學的興趣,培養了學生應用化學的角度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傳統課堂強調的是安靜、嚴肅、遵守秩序,教師即主導,教師即權威。這樣的課堂氛圍是單調的,往往讓學生感到壓抑。因此,我們要注重營造互動式課堂氛圍,學生可以隨時舉手提問,老師根據情況反饋及時解決當下問題,有效激發學生的化學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為他們在課堂上進行高效的化學學習打下情感基礎。
其次,項目式教學將教學分為幾個聯系的項目,各自獨立又相互聯系,為教學目標服務。學生全程參與,在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掌握基礎學科知識,落實學科能力,培養學科素養。在學習“常見的酸和堿”專題過程中,我們采用項目式教學,讓學生自主去完成項目,在老師給定的幾種物質中找出能夠改良酸性土壤、堿性土壤的物質。本專題的設計思路是發現問題—查閱資料—設計實驗—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要學習如何區分酸和堿,使用酸堿指示劑判斷溶液酸堿性,使用pH判斷溶液酸堿度,如何正確確定酸和堿的反應等。在解決這些基本知識的前提下,再運用實驗解決問題。在這個大問題、大項目的驅動下,學生分組實驗,不斷地解決小問題,最終解決如何改良土壤的酸堿性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將生活情感融入教學過程中去,讓學生有興趣,有動力。
因為喜歡,才會有興趣。當學生在化學學習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學生就會產生對化學的喜愛和興趣,進而主動學習。在教學中,教師注重互動式課堂氛圍的營造,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化學學習情感,從整體上提高了學生的化學學習效率。
項目式的學習方式,能夠長時間地保持學生的興趣以及注意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實現高效率地課堂教學[3]。項目式教學中,以問題引領的方式帶動學生,注重提問的有效性、合理性,這樣才能實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其次,問題要有關聯性及預設性,在問題引領下讓學生認識到知識的連貫性、系統性以及遷移性,讓學生站在高點去體會學科知識,提高學科能力。
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一門學科,化學是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與變化規律的科學。在教學過程中,注重落實實驗技能,給學生自己動手的機會,讓學生在實驗中總結,在實驗中探究,最終得出結論,學會用事實說話。
學生對于枯燥的理論知識的學習,無論是興趣還是理解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我們應該發揮化學實驗學科的特點,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建立宏觀與微觀相結合的學科素養,通過宏觀的實驗現象,學習微觀的本質。學會用化學的思維、化學的視角去認識、去學習化學的知識。將情感教育融入課堂,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下學習學科知識,提高學習效率。本節課遵循這學生的認知規律,首先演示導電—溶液為什么會導電—發生電離—電解質的概念—用化學的語言表達這一過程,即電離方程式。在這樣的主要思想脈絡的指導下,首先以生活中觸電為教學情景,學生開始思考為什么我們要用干木頭挑開電線。隨后驗證學生猜想,分別測試氯化鈉固體、氯化鈉溶液、水的導電性,以實驗為依據,建立證據意識,讓學生更能體會溶液中氯化鈉的存在形式,從而對電離有更加深刻的理解,通過宏觀數據學習微觀存在,建立正確的微粒觀。
在多樣化的作業中鍛煉學生的科學思維,強化學生的化學認知,培養學生化學核心素養,讓學生在不斷地嘗試中改變自己,使自己變得更加優秀。
教學實踐證明,當代中學生是最有希望的一代,他們的創造力、創新意識都很突出。廣大的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生活中、在實驗探究中不斷地提高學生的科學精神以及社會責任感,與時俱進。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將迎來璀璨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