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冬梅
(山東省東營市勝利第二中學,山東 東營)
中學高年級閱讀文章篇幅長、詞匯量較大,也并不是所有的文章話題都符合學生口味,并且對于學困生來說長篇的文章是件非常頭疼的事情。對此,我試著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改變我的閱讀教學:
文藝復興時期英國杰出的劇作家、思想家莎士比亞曾經說過:“學問必須合乎自己的興趣,方才可以得益。”換句話說,只有對某種事物有興趣,人們才能被引領到更高的地方。那么為了使英語學習者更好地進行英語學習活動,就必須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
早在幾年前我就在思考為什么很多孩子迷戀中文小說,有時上其他課也忍不住拿出來看幾眼,這么入迷一定是興趣與愛好之所在。所以去年接手初一新生時,從下學期開始我每周拿出一節課時間進行英語趣味閱讀。家長們自行購買了《悅讀聯播》六年級用書和其他英文報紙、書籍放在班里。在開始上閱讀課時,我沒有給孩子們規定閱讀量和任務,而是給他們播放鋼琴曲,讓他們想象自己是在一間咖啡廳里聽著音樂讀點書而已,讓孩子們徹底放松地進入自己的閱讀時間。書的第一篇關于開學新生的文章就讓孩子們引起了共鳴,想起了自己來中學前想到新的班級、新的學生忐忑的心情。精美的插圖和與自己心靈共鳴的文章讓學生忍不住看完一篇又繼續下一篇。遇到不認識的詞,孩子們就用鉛筆標注下來,先猜猜它的意思,等到最后一起查字典,再最終整理到自己的生詞積累本上,課余時間進行鞏固,豐富自己的詞匯量。久而久之,這豐富的詞匯量也是一筆不小的財富。隨著一首一首的鋼琴曲,孩子們一節課平均讀了四篇文章而且個個興致勃勃,比起做閱讀理解時那種為了完成任務而讀時唉聲嘆氣的感覺好了不知多少倍。幾節課之后,我開始嘗試讓孩子思考一些問題,有的是文章中的課后題,也有很多是我自己補充的,文化對比、思想意識、閱讀方法等讓孩子們一點一滴地從閱讀中收獲許多,孩子們也因此不再覺得閱讀是做閱讀理解選擇題這么簡單,既豐富了知識,又思考得更深入了,何樂而不為呢?
在選擇閱讀文章時,閱讀理解的體裁與題材要廣泛,所選短文涵蓋了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應用文、傳記等多種體裁。題材有人文、地理、歷史、家庭生活、社會生活、商業活動、文化習俗、倫理道德、科普新聞和廣告等諸多方面的內容,涉及個人家庭、社會交往、日常生活、興趣愛好、風俗習慣、科學文化等領域,具有題材多樣、內容豐富和時代感強的特點。閱讀材料也往往取自于原汁原味的、新近出版的報紙、雜志、宣傳資料,以及英語網絡的原文或經整合修改而成的文章,除了閱讀的社會實用性和現代性特點,還應該達到為語言交際服務的最終目的。在選擇閱讀材料時,我有時會選取《中國日報》雙語新聞中的內容讓孩子閱讀,因為報紙比其他閱讀材料有著更強的時代性。最新的咨詢,最熱門的話題讓孩子們時時刻刻充滿了興趣與期待感。很多孩子跟家長說,很多信息課下沒有時間關注,但是英語課上我們能夠得到很多最新的、最熱門的新聞資訊和時尚話題。這樣的方式有助于孩子對于英語閱讀課乃至英語這門學科保持長久的熱情與興趣。
語言文化背景知識在英語學習中所占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英國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認為,一種語言必然深深根植于民族文化之中,這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鏡子。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文化背景知識的掌握對于語言學習的重要性。但是學習語言文化背景知識的目的不僅僅是要使學生掌握語言系統本身的知識,還要讓學生了解英語國家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禁忌,并且在學習中逐漸了解甚至習慣他們的觀點、風俗、生活和思維方式等。
因此在與學生分享英語閱讀材料時,我及時補充介紹西方風土人情、風俗習慣、生活習慣、地理位置、氣候條件、名人軼事、法律文學等閱讀材料,旨在豐富學生的知識視野,讓他們辯證地看待中西方文化及風俗習慣中的差異。尤其閱讀前進行必要的背景介紹,既能幫助學生順利地進行閱讀訓練,同時又能開闊他們的視野,擴大知識面。
閱讀前、中、后問題的設計有助于激發學生探索知識和閱讀的欲望,對于學生能力的培養與興趣的帶動至關重要。所以問題設計要符合學生認知水平,問題應有挑戰性,且基于學生的閱讀能力,問題要有引領性,權威性,同時又要讓學生深度理解、建構相應的知識、能力、價值,分享其科學價值與科學精神。只有這樣細致地去考慮問題設計,才能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因此,我在閱讀問題設計時從表層、細節、具體、抽象、字面、深層等多個方面考查考生對不同體裁短文的理解情況,包括概括文章主旨、根據上下文猜測詞義和文章結構、根據短文內容推理判斷正確選項、根據作者語氣揣摩作者意圖等。對于批判性思維思教育時機的選擇,我認為需要把握恰當的時機,把握批判性思維的體系、各種活動的最佳條件,然后在教學中恰當運用方可取得最佳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