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雋宇
(湛江市第十五中學,廣東 湛江)
撲克牌雖然是小小的一副紙牌,是人們常見的一種休閑娛樂工具。但撲克牌上有圖形有數字,而且簡便輕巧,玩起來千變萬化,不僅大人們喜歡,一年級的孩子也對撲克牌非常感興趣。《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課程資源是指依據數學課程標準所開發的各種教學材料以及各種教學資源、工具、場所。作為教材編寫者、學校管理者、教師和有關人員,應有意識、有目的地開發和利用各種資源。”美國心理學家奧蘇伯爾說過:“影響學習的最重要因素是學生知道什么。”既然孩子們這么喜歡撲克牌,為何不把撲克牌請進數學課堂,讓其成為孩子們學習的學具;將枯燥、抽象的數學知識生活化、游戲化,讓學生的學變得更有趣味,教師的教變得更高效呢?于是,我在一年級數學教學中不斷嘗試,總結出一些課堂教學中巧用撲克牌的做法。
撲克牌中的大部分可以把它當作既美觀又實用的數字卡片,撲克牌的1(A)到10,每一張上都有圖形和數字相對應,比如紅桃3中有3個大的紅桃形,梅花10中10個大的梅花形等等,一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結合具體的實物認數比較容易。在教學“1至10的認識”時,我讓學生仔細觀察撲克牌面的圖形,感知圖形,并通過小組活動“我出示撲克牌,你說數字”等讓學生認數。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不知不覺地便形成了數的概念。其次,教學生理解相鄰數時,簡單抽象地問學生與7相鄰的數是什么,一年級孩子不容易理解,一直掌握不好,如果把撲克牌的6、7和8從小到大排起來,哪個和哪個相鄰也就一目了然。
人們休閑娛樂玩撲克牌,其實就是一個比較大小的過程,只是這種玩法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略顯復雜一些。但是,如果讓學生用1至10的撲克牌輔助教學,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學生認識了1至10的基礎上,在黑板上畫一個“>”,把撲克牌8貼在大于號的左邊,問道:“同學們,在大于號的右邊可以擺哪些撲克牌呢?擺對的同學可得一朵小紅花,擺錯的同學要朗誦一首古詩。”話音剛落,教室里便熱鬧起來,比較數的大小的知識悄悄地構建到了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中。在教學最大能填幾時,我又借用神奇的撲克牌,在黑板上出示“( )+5<12”,然后問學生:“括號里最大能填什么數呢?”一年級學生對這種題目解答與理解是有困難的,我引導學生可以借用撲克牌來操作,通過擺一擺,比一比,學生很快地理解并掌握這類題的解答方法,而且經過這樣的訓練使學生變得更加聰明。
在教學“數的組成”時,先引導學生用小棒操作理解數的組成。接著組織學生利用撲克牌開展活動,對數的組成進行鞏固與拓展。我在黑板上寫一個13,接著讓每個孩子直接從1到10的撲克牌中任意地抽取兩張把它合起來,使其結果與黑板上的13一致,并說一說哪個和哪個組成13。接著讓同桌之間進行比賽,每人各抽出一張牌,誰先說出哪個和哪個組成幾,誰就贏。活動中,學生情緒高漲,既學會了與人合作,又掌握了數的組成。這類基于口算、心算功能的撲克游戲,使學生大腦對數學運算的反應變得更加靈敏。計算差錯率大大降低,數學的整體能力明顯提高,還增加了成功的體驗,強化了孩子的自信心和進取心。
在學生掌握了2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后,為了鞏固和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我又把撲克牌請到了課堂上,玩起加減法游戲。我提出游戲規則:兩個同學各出一張1到K的撲克牌,看誰最先算出它們的和與差,算得慢的,就拿走這兩張撲克牌,如果一齊說出來,就各得一張,經過幾分鐘的比賽,看誰先把手上的撲克牌清理干凈,誰就贏!這樣的比賽活動,既符合一年級兒童的認知特點,使他們的注意力更持久,而且能極大地調動一年級學生的口算積極性,讓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不知不覺提高了口算能力。
撲克牌是數字、圖案、顏色的完美結合體,它的這種特征本身就蘊含了分類與集合的數學思想,于是我把撲克牌作為了一年級的分類教學學具。在教學一年級上冊的按單一標準對物體進行分類時,我讓學生對一副撲克牌(不含大王,小王)進行分類 ,在學生獨立思考和同學間的相互合作下,學生很快便把撲克牌進行了分類:或按顏色分;或按圖案分;或按數字分等等。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很容易地就體會到了,同樣的物體,按不同的標準進行分類,就能得到不同的結果。在教學一年級下冊的按兩個或多個標準對物體進行分類時,我仍然把撲克牌請回課堂,學生通過對撲克牌進行一次分類和二次分類,使撲克牌呈現出了不同的分類情況,而學生對更高層次的分類也有了深刻的印象。
撲克牌雖是一種休閑娛樂工具,但只要我們正確引導,巧妙運用,定會成為一年級數學課堂教學中有效的教學學具,既方便實用,又充滿了趣味性。在玩玩學學中,學生的數學興趣得以激發,數學思維得以發展,數學能力得以培養。小小撲克牌,不僅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小助手,也為一年級數學課堂教學增添了趣味與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