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傳儉
(山東省鄒平縣魏橋實驗學校,山東 濱州)
語文教學中,閱讀是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學生閱讀水平的高下,往往決定了他語文成績的好壞。因此,要全面提高初中語文的教學質量,教師必須在閱讀教學上下苦功夫。
那么,怎樣才能抓好閱讀教學呢?本人就結合近二十來年的語文教學工作,圍繞當下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談談自己的看法,希望能拋磚引玉,得到同仁的指教。
教師在確立教學目標時,應圍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并且三個方面要密切聯系,而不是簡單的羅列相加,自成一統。同時,在落實目標的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閱讀實際找好教學的立足點和突破口,選擇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要以學定教,因勢利導,切忌沿循老路,墨守成規。
例如:在學習《背影》時,教師可以設計如下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作者,積累字詞;學習本文抓住某一感情聚焦點展示人物心靈的寫法;把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點及散文的選材。
2.能力目標:學習本文用平實的語言表達深情的精巧構思和對文中重點語句的品析。
3.情感目標:深入體會文中所表現的父子深情,理解語文源于生活。
教學中,教師可先以多媒體課件出示目標,讓學生速讀,做到心中有目標;再介紹朱自清先生寧可餓死也不吃外國救濟糧的事跡,出示先生的生平及寫作背景,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朱自清先生的偉大人格與卓越才華,喚起學生對先生的崇敬之情,最后出示閱讀問題:文章寫了幾處背影,最能打動你的是哪個?作者在文中寫著寫著就流淚了,你能體會到當時他的心情嗎?這樣以目標為切入點,以問題為導引,自然地喚起了學生的閱讀欲望,激發了學生閱讀、探究的興趣,可謂事半功倍。
漢語言是內容最為豐富的語言,教師要讓學生喜歡語文,讀懂文字的內涵,僅僅給學生一本書、一篇文章,讓他們自己閱讀是達不到好的效果的。教師還應運用多媒體來吸引學生,促進學生的有效閱讀。多媒體可以把文字轉換成動聽的聲音、真實的畫面和有趣的場景,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感受到閱讀的快樂。例如,在學習《葉圣陶先生二三事》時,在學生略讀課文前,可以先播放視頻,讓學生邊了解先生生平,邊聆聽幾個名人對先生的評價,以此觸動學生的靈魂,激發學生的仰慕之情。然后,提出問題:速讀全文:概括葉圣陶先生的二三事;找出能表現作者對先生的高度評價的句子。
因為有了開始的名人介紹作鋪墊,學生自讀自學特別的專注,在閱讀中也更能抓住重點,幾乎多數學生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能找到問題的答案,根本不用教師牽著他們的鼻子走。實踐證明,有效利用多媒體,通過多媒體把那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場景與人物情感轉化成真實可感的畫面,易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
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原則,決定了教師在與學生進行閱讀對話中的角色只能是客體,教師必須把學生放在閱讀的主體地位,要讓學生主動閱讀,相互交流。課堂上,既要有師生間的對話,也要有生生、生本間的對話與討論。例如閱讀《馬說》時,就可與歷史聯系,讓學生自查資料,了解相關背景,明確寫作緣由和作者郁郁寡歡的原因,有了這些知識儲備,學生在閱時才能真正實現與文本對話,體悟作者作為千里馬被蹂躪的悲哀、憤懣之情。然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如果你是那匹被埋沒的千里馬,你會怎么辦?在整個閱讀教學中,教師只是活動的主導者,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
好習慣成就大未來,良好的閱讀習慣會使學生一輩子受益無窮。《初中語文教學大綱》閱讀的第七條中提到,要讓學生“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學會瀏覽、檢索、摘錄、制作卡片、寫讀書筆記等讀書方法。”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要想方設法地讓學生喜歡上閱讀,要讓學生學會閱讀,要讓閱讀成為每個孩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閱讀的方法有很多種,教師在教學中,要結合不同的文章,指導學生閱讀的方法。要讓學生掌握朗讀、默讀,學會瀏覽、速讀,要能精讀、會粗讀。這樣,學生才能根據不同的要求,在有限的時間內閱讀不同的文章和書籍。這樣更有利于學生獲取有用的信息,更有利于在短時間內盡快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與思考能力。
總之,教師只有引導學生主動親近文本,認真閱讀文本,把閱讀內化為自覺的無意識行為,讓閱讀成為學生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讓學生享受到閱讀的樂趣,才能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