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瑜
(山西省大同市左云縣高級中學,山西 大同)
《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指出,信息技術課程的設置是為了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信息技術課程不僅表現出基本的工具價值同時還體現出一定的文化價值和科學精神。因此在高中信息技術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關注學生信息技術技能提升的同時還應該關注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
我國高中新課程改革已經十多年了,現代教育理念下的新課程教學都在追求科學和人文素養教育的創新發展。注重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和人文素養培養相融合的課程目標是《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提出的課程思路,強調在高中信息技術的教學過程中要關注學生的技術能力和人文素養的同時提升,這就要求教師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要結合教學內容向學生呈現蘊含道德、人文的情景或者案例,在教學內容中滲透人文精神,針對性地將社會教育主題以及人文主題設計到教學過程中,以此來對學生的態度、情感和價值觀進行動態引導,讓學生在信息技術的學習中也能夠增強自身的社會責任感,樹立愛國主義精神。教育的最終目標是提高人的素質,而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是人素質的核心部分。近年來社會在不斷發展,人們對高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呼喚高中教育中要關注學生的核心綜合素養培養,而這其中就包括人文素養,所以信息技術教學中也要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滲透人文素養的相關內容來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首先就要求教師轉變教學觀念,從人文素養培養的角度出發來重新制定教學目標,制定全面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的目標導向。教師要對人文素養的各個維度進行全面分析,包括人文知識、人文方法、人文精神和人文行為,制定全方位的人才培養目標,細化人文素養各級各層次的目標,在不同單元和不同章節知識中體現人文素養培養目標,確保人才培養目標的導向性。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課程目標本身也要求要具有多樣性的特點,所以教師要將培養學生的技能性、探究性和人文性等特點體現出來,在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提升技術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促進學生人文素養的全面發展。
高中信息技術教材中的內容強調的是信息技術的技能性,旨在提高學生的信息技術能力水平,所以就要求教師構建人文知識內容結構。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內容技能性的知識比較固定,教師可以在具體的內容結構中整合人文方面的知識,充分挖掘多體系的人文知識內容主題。例如,教師可以將人文類、歷史類和藝術類的主題融入信息技術內容中。如在學習《信息獲取》這一章節的內容時,涉及《因特網信息的查找》,就“搜索引擎”和“搜索技巧”的講解,教師可以很好地將人文類和歷史類的相關主題滲透到教學過程中,講解搜索引擎基本工作方式時,引導學生通過關鍵詞來搜索需要的信息,當教師講解完因特網信息查找方法和一般步驟之后,接下來是鍛煉學生的技能操作,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搜索“我國唐朝的服飾特點”,搜索過程是對學生操作技能的鍛煉,而對搜索結果進行總結的過程就是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的過程。
高中信息技術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在教學過程中要想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就要求教師在設計教學系統時融入以歷史人文為主題活動的教學任務,加強對教學設計要素的分析。過程性要素包括教學方法、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策略等,而構成性要素則以歷史人文結構為主,包括各種人文環境、人文資源等知識主題內容。學生任務設計得好和壞直接影響其人文素養培養的效果,所以教師一定要選擇可行、富有創新空間的學習任務,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習任務中來,并充分發揮自身的創新思維和創造精神。例如,在學習《文本信息加工》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采用任務驅動法進行教學,讓學生利用Word來制作精美的電子小報,教師可以給出多個明確的主題,這些主題均為歷史人文主題,然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來完成任務。學生可以從教師給出的多個歷史人文主題中選擇一個,通過搜索相關的文字資料、圖片、文本框、藝術字等來制作精美的電子報,選擇合適的字體風格。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發揮自己的想象力來進行創造。教師給出的歷史人文主題也都應對人文素養培養有利,引導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創新思維來進行創作,創作出富有人文精神內涵的作品,以此來不斷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高中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我國新課標改革的目標之一。在實際的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制定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教學目標,構建人文知識的內容結構,同時開展歷史人文主題活動的教學任務,以此來實現學生信息技術技能和人文素養的融合構建,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