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清遠市源潭中學)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新課程的改革實行多年,成效顯著。但對教育的改革與創新從未停止腳步,各地在尊重自我現實國情的基礎上開展適合自身學校發展的課程與模式,為的是開發學生思維,鍛煉學生創造力,促進教育可持續平穩發展。為我國綜合性人才的培養,個性化人才的挖掘創造條件。
在以往傳授知識的過程中,重視的是知識的傳授和教師的教,而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學生被教師“掌控”,思路、分析、合作、自主完全沒有在課堂中呈現。再加上他們沒有養成良好的自學習慣,教師教的水平在不斷的練與說中得到了提高,但這是否意味著學生的水平也在與日俱增呢?素質教育中要求的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又體現在何處?
近些年來,我校在尊重生源的實際情況下,在課程改革、教學創新上一直敢為人先,始終站在“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高度上爭當教育改革的排頭兵。充分挖掘自身校本資源,開展多種形式的教育教學模式,逐步形成“以創新為基本,以特色促發展”的教育理念。而導學案的創新,校本課程的特色便在此改革中應運而生,猶如“雨后一聲春雷,喚醒整個春天”。
導學案一經推出,立刻引發一片輿論,大眾紛紛表達對這新事物的理解與歡迎。何為導學?導學意味著引導,引導學生的學。是培養學生自主意識的好方法、好模式。由于很多學生主體基礎差,學習方法不科學,加上教師在課堂上占據主導作用,從而導致學生自我分析問題能力,探究合作能力無法得到提高。通過導學案的開展,使得學生有足夠的時間探究文本,在閱讀文本中逐步發展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尊重學生個性化的想象、感受和領悟。與此同時,在導學案的指引下,培養學生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在閱讀品味的過程中,陶冶性靈,涵養心靈,從而獲得美的享受和技巧。而這一改革模式的推出,真正為主體的學生創造了條件。教師完全處在指導與提示的地位,讓學生在導學案的步驟下開發思維,學會如何與人合作交流,把我們的課堂變成他們施展才華、主動性的訓練基地。真正做到了“一切為學生終身發展,為了學生的一切”教育信條。
除此之外,我校在以傳統教材為依托的前提下開設獨具個性的校本課程。真正做到“以人為本,開拓創新”。充分體現了人文關懷、素質拓展。也始終把學生的終身發展作為學校辦學宗旨落實到實處。
課程總共分為六大項,二十小項。在文學修養方面就開設了較多課程:
1.中外佳作欣賞
通過本課程的開發,使我們的學生走進歷史,走進大文豪、大詩人的內心世界,同我們的先輩來一場親密的接觸。既賞析到文中富含情感的語言文字,又了解到異域國度的風情萬種,使我們的學生領略到作家們那些年的那些事。為今后文學修養的提高與寫作的語言組織奠定堅實的文學基礎。
2.閱讀與寫作
該課程的設置真正考慮到大部分學生實際。很多學生基礎薄弱,文字語言組織功底較弱,在平時的寫作中時常無法動筆,不知道如何構思文章脈絡、結構,從而逐漸對寫作失去信心,最終使得自己的語文水平得不到提升。閱讀與寫作將大大提升他們的寫作水平與能力,在課程上,我們將學習到各地歷年高考優秀文章,通過朗讀、自評、互評,找出各篇文章閃光之處,并將其靈活地運用到現實自我寫作中。通過一系列探究、合作、設問及現場寫作等形式,使學生的寫作水平上一新臺階。
3.課文朗誦與課本劇
朗誦可以培養學生的情操,在朗讀中品味語言文字的力與美,讓學生在與文字的對話中體悟人性的真善美。也在每一次的朗讀中鍛煉了口語及舞臺表現力,為今后走進社會、融入集體打下基礎。
課本劇的設置則為一些對文學有特別喜好的學生創造了條件。通過課本劇的再創造,使學生動手、動腦能力得到強化,從而也激發了學生的思維與創造力。
課程的開設是豐富的,為學生提供的選擇是多種的。不管哪種項目,總有一項課程是適合的。
校本課程及導學案的開設已有兩周有余,效果如何,因人而異。不管是好的反應,還是不佳的反饋,都是我們可以預知的必然結果。在此,提出幾點意見:
1.作為學生,真正從自身需要出發,從實際的終身發展角度出發選擇自己喜愛的課程。
2.作為教師,謹記身上使命,落實點名制度,用心去設計主人公的宏偉藍圖。
3.作為校本特色資源,長期實施發展下去。從制度上、細則上逐漸完善,使校本課程真正成為區教育發展改革上一面旗子。
相信,改革是立教之本,創新是發展之基。祖國的教育在不斷改革中得到壯大,學校的可持續發展也在校本課程、導學案的教學創新中漸行漸遠,終有一天夢想將照進現實。
[1]朱自清.朱自清論語文教育[M].河南教育出版社,1985.
[2]張定遠.作文教學論集[M].新蕾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