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本溪市第十三中學)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課程伊始,老師就牢牢地抓住學生的興趣點,讓學生在具體生動的情境中學習數學,讓學生在有趣的情境中實踐和理解數學,可以用故事、游戲、視頻動畫等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如“字母能表示什么”中,用字母表示數是由特殊到一般的抽象,是中學數學中重要的代數方法,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中,成為學習的主人,我組織學生進行游戲比賽——一首永遠唱不完的兒歌。
1只青蛙1張嘴,2只眼睛4條腿,1聲撲通跳下水
……
說錯的自動退場,游戲繼續進行,最后決出優勝者。進而啟發學生10只青蛙如何,那100只青蛙呢?……n只青蛙呢?學生在游戲中發現規律,并親身體會用字母表示數的思想,激趣入境,引入主題。
在引課時,創設情境,精心設疑,創設懸念,形成問題意識,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學生的思維處于興奮狀態而漸入佳境。
例如,“角的平分線”第一節,設計了一個實際問題,鐵路與公路交叉,要在A區設一個中轉站,使此中轉站到鐵路和公路的距離相等,應該設計在什么地方呢?學完這節的理論知識后,就能解決這個實際問題了,從而激發了學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溫故而知新”是非常符合教育教學原理的。如果舊知還不太明確,又如何在此基礎上學習新的知識呢?可見,復習舊知在引課中是必不可少的部分,如何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而避免舊教材中簡單機械的復習提問呢?
如“角的比較”一節,從學生已知的公園示意圖引入角的比較,同時復習和鞏固角的度量,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回顧角的測量方法,以及銳角、鈍角、直角的含義,將新內容的學習與舊知識的復習融入現實情境的活動之中。
打破了舊教材中流于形式的提問,新穎獨特,與實際生活相聯系,體現了數學是來源于生活,又反作用于生活,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探究性學習是集知識學習與方法掌握、能力提高于一體的一種嶄新的學習方式,是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在引課中,創設了一種有利于激發與調動學生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的良好學習氛圍,使學生能根據探究需要自主開展學習活動,使學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使學生覺得每項知識都是他們實踐創造出來的,而不是教師強加給他們的。學生能通過努力自己發現新知,易嘗到探索的樂趣,提高探究能力。另一方面,教師創設情境,得出結論,要緊扣主題,引入新課,保持學生持久不衰的探索心理。
如“有理數的乘方”一課,以細胞分裂為場景,引入有理數的乘方。某種細胞每過30分鐘便由1個分裂成2個,經過5小時這個細胞由1個能分裂成多少個?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細胞分裂的過程,讓學生看到經過30分鐘細胞由1個分裂成2個,再經過30分鐘,由2個分裂成4個,再經過30分鐘,由4個分裂成幾個?……5小時呢?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討論推理尋找細胞分裂的規律,啟發學生思考經過個小時后有多少個細胞?得出2n個,像這樣,我們把求n個相同因數的積的運算叫做乘方。緊扣主題,水到渠成,這將有助于展現數學與現實及其他學科的聯系,突出“數學化”的過程。
方程就是將眾多的實際問題“數學化”的一個重要模型,函數也是中學數學中最為重要的數學思想之一,是解決實際問題的一個有效的數學模型。數學模型的應用非常廣泛,面對實際問題,能主動嘗試著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即構建數學模型,它是溝通擺在面前的實際問題與他們掌握的數學工具之間聯系的一座必不可少的橋梁。
如“日歷中的方程”一課,展現在學生面前的是某個月的日歷,圈出一個豎列上相鄰的三個日期,把它們的和告訴我,我能馬上知道這三天分別是幾號,讓學生親自從事這一游戲,觀察日歷中的數的規律,并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多角度思考問題,尋找等量關系并檢驗,解釋方程解的合理性。把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解決一些數學問題,得到一些相應的數學結果,然后回到實際中檢驗這些結果,從而解決實際問題,體現數學的應用價值。
生活永遠是數學問題不枯竭的源泉,在引課中教師應采用多種方法創設各種情境,啟發學生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理解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的思維在引課的情境中保持和升華。
李國富.初中數學教學中的問題情境創設[J].教學月刊,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