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廣州市增城區石灘中學)
初中階段是青少年學生形成“三觀”、建立人格系統、充分認識自我的關鍵時期,因而思想教育也是這一階段教學的重點。而青少年同時也處于叛逆期、自我認知模糊期和心理沖動期,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帶有一定的抵觸情緒。所以如何能夠準確把握學生的心理需求,避免學生的抵觸心理是我們初中思想教育的關鍵。下面,筆者就如何利用心理分析原則解決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困境談一談看法。
我們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標一般都是教會學生一些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幫助他們掌握基本的社會規則和道德,培養他們的社會認同感和責任感等,這些的確非常重要,但是我們卻忽略了學生的需求,導致學生對于我們的教學產生抵觸情緒。而處于青少年階段的學生,涉世未深,他們對于一些是非曲直的判斷往往帶有很強的主觀意識,再加上家庭的影響,使得他們的價值觀和人生觀處于一種混亂期,而世界觀往往還未形成,因此他們對于未知事物既帶有求知欲又伴隨著一定的排斥感。因而,我們的思想政治教學要結合學生的心理特征,了解學生的心理需求,制定更加符合學生實際需求的教學目標,這樣才能做到教育有的放矢。
例如,青少年學生處于自我認知的模糊期,不能完全了解自己,他們最迫切的需求就是能夠了解自己的心理和生理,明確自己的性別角色和定位,因此我們在制定教學目標時就要結合學生的需求,將教學內容調整為幫助學生勇敢地認識自我,找準自己的性別定位。
例如,青少年處于“需要與擁有之間的倒錯規律”,即在最急需各種資源的青年階段,個人能擁有的東西還非常有限;而到了對各種資源需求較少的“成功階段”,個人則又擁有了很多東西,進而產生了“金錢焦慮”,他們急需知道如何緩解焦慮,因此我們的教學目標就應該制定為教會學生平衡需要與擁有,明白“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的道理。
青少年時期處于心理發展的特殊階段,他們對于世界、社會和個人有了一定的了解,卻缺乏判斷力。但是21世紀是一個信息高度發達的時代,各種信息毫無遮攔地向學生襲來,這對于他們價值觀的形成具有很大的沖擊力,使他們無法明確地定位自己,建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因而這一時期的學生還具有一定的從眾心理、模仿心理。那么,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就要充分把握學生的心理特征,不斷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的效率。
例如,在教育學生積極樂觀的時候,教師就可以針對學生的從眾心理,利用團體輔導的教學方法,把學生分為若干小組,讓同齡的學生進行交流分享,然后以小組演講的方式,組織學生講述自己樂觀生活的故事,戰勝困難的經驗,最后大家一起總結升華,鼓勵大家共同學習。這樣用同齡人的事例來教育學生,就更加具有說服力和感染力,可以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從眾心理,幫助他們積極學習,完善自我。
例如,在對學生進行無私奉獻精神教育的時候,就可以利用學生的模仿心理,采用案例教學法,為學生播放大國工匠紀錄片,讓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了解這些人物偉大的無私奉獻精神,用這些人物的品格去感動他們,進而激發學生的模仿心理,讓自己成為更加優秀的人。
青少年的心理處于敏感期,情緒變化快,難以把握,這就需要我們老師隨時關注學生的心理動態,及時地掌握教育時機。以往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教師的說教為主,很少兼顧學生的感受和可接受性,因而教學效果不理想。所以,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心理動態,爭取教育時機。
例如,在學生舉行運動會中,遇到了接力賽,等學生贏得了比賽,情緒激動氣氛歡樂的時候,老師可以抓住時機告訴學生團結合作的重要性,這樣通過眼前的案例進行教學,能夠讓學生心有感觸地明白道理。
例如,學校組織學生觀看一些愛國主義的教育影片,比如經典的《舉起手來》,這是一部非常詼諧幽默的影片,學生在觀看的時候心理一定處于放松愉悅的狀態,這個時候是學生最容易接受教育的時候,那么老師就可以抓住時機對電影進行升華,告訴學生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要有一顆愛國的心,一種積極面對生活的態度。
教育從來都不是能夠一蹴而就的工作,它需要教師一點一滴的實踐,認真的鉆研,用心的付出,才能夠結出智慧的果實。同樣,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如此,他需要我們從學生的心理出發,深刻剖析學生的心理需求、特征和動態,耐心調整我們的教學目標、方法和時機,唯有如此才可以讓我們的教育更上一層樓。
[1]陳妮婭,劉輝雄.大德育視野中的中學心理教育課程:兼析初一《思想政治》課教材[J].福建師大福清分校學報,2002(1).
[2]黃宴蘭.淺談心理分析原則在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J].新課程學習(中),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