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豐
(福建省寧德福安一中,福建 寧德)
影視資源作為新媒體時代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作為一種藝術形式,源于歷史卻又區別于歷史,其具有鮮明的藝術性、直觀性、刺激性等特征。將影視資源應用于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有助于豐富高中歷史教學手段,增加課堂教學的生動性和形象性,進而激發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最終提升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效果。本文將在筆者自身教學經驗的基礎上,介紹影視資源概念并提出相應的教學策略,以期更好地推動高中歷史新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
歷史作為一門具有較強綜合性的基礎學科,貫穿古今中外,紛繁復雜,涉及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宗教、社會生活、軍事等領域。歷史影視資料通常是指以電視或者電影為載體,借助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背景進行藝術演繹。歷史學科的特征決定了所學知識基本遠離現實,難以像物理、生物等自然學科那樣通過實驗讓學生去經歷和體驗,只能借助于歷史資料去想象、認識和理解歷史,而這對于學生而言存在著一定的困難。因此,我們將影視資源應用于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有助于豐富高中歷史教學手段,增加課堂教學的生動性和形象性,進而激發他們的歷史學習興趣,最終提升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效果。在應用中應堅持以下幾個原則:(1)真實性原則。大部分影視資源由于藝術需要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夸張和虛構情節,這就要求高中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對影視資源進行認真甄別,盡量選擇具有嚴肅性和真實性的影視資源作為歷史課堂教學資源。(2)精選性原則。由于教學時間有限,這就需要高中歷史教師結合教學重難點問題進行科學篩選,以便使教學效果最大化。(3)人文化原則。新課程改革十分注重學生的主體性,這就要求歷史教師必須從學情出發,充分挖掘身邊的歷史影視資源。例如,我們在《古代中國的商業經濟》教學時,就可以向學生播放動畫短片《清明上河圖》,使他們可以較直觀地了解北宋時開封城繁華的景象,以加深對北宋商品經濟日益繁榮的理解。
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歷史課堂導入環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將學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來,以便引導他們更快地進入學習狀態。由于高中歷史知識相對枯燥乏味,我們可以借助影視資料來設計課堂導入,不露痕跡地激發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例如,我們在進行《中國軍民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一課中“黃海海戰”一目的教學時,可以在課堂上播放電影《甲午風云》中的精彩片段以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在學生產生各種復雜情緒之后,教師順勢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喚醒學生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形成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
影視資源往往可以給學生提供課本不涉及的歷史知識,從而幫助他們更深入地認識和了解歷史。例如,我們在開展洋務運動教學時,為了使學生能夠深入感受洋務派自強求富的歷史情景,我們可以在講解其對于近代工業化進程所作出的歷史貢獻時,插入一段三分鐘左右的關于當時中國人引進西方先進生產技術的影視資料,然后給予幾分鐘時間思考,最后再進行分析歸納總結。這段小視頻與教學內容相互呼應,從而實現自然過渡,使整個教學過程得以順利進行。
問題產生于情境,因此,創設合理的教學情境便成為課堂組織的關鍵,我們可以借助影視資源為教學內容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和理解歷史知識,并借此激發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例如,我們在進行《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教學時,可以在課堂上播放紀錄片《大秦帝國》的部分片段,構建一個動態的歷史教學情境,還原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的建立過程,使學生可以看到生動直觀的歷史情境,進而加深歷史知識認知。
在課程結束之后,歷史教學并不因“下課”而結束,在課后必須對本課學習的內容進行強化鞏固。可以借助適合的影視資源幫助學生回顧所學,加深其印象。
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歷史影視資源有望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得到廣泛應用。高中歷史教師必須不斷大膽創新探索,才可以達到不露痕跡、自然過渡、還原歷史、加深理解的效果,以提升高中歷史課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