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小梅
(甘肅省天水市武山縣城關鎮城關中心小學)
“三疑三探”課堂教學模式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將其運用到小學數學教學中,不僅可以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還能激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探究能力。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以“圓”單元教學為例,就如何利用“三疑三探”課堂教學模式培養學生問題意識、探究能力展開分析。
教學目標是教學體系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教學目標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決定課堂教學的效果。人們常說,教學的高度取決于教師知識層次的深度,所以說教師專業素質與課堂教學效果有著直接的關系。而教師的能力主要通過課堂教學活動的安排和設計來體現,教師在教學中使用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對教學效果有著直接的影響。因此,教師在教學之前要研究教材、了解學生、認真備課,做好課前準備工作,為課堂教學質量提供可靠的保障。“設疑”主要指在教學的開始環節,老師根據實際情況對情境的創設和對教學的引入[1]。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必須立足于教學目標,在此基礎上設置探究的問題。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教師可以從實際生活出發,選取各種與教學相關的素材作為教學資源融入教學之中,以一種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將需要探究的問題有效引出。“自探”就是通過老師設疑,學生自主探究,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問題意識、探究能力的目的[2]。
例如,我在教學“圓的認識”的教學中,立足課堂教學目標,在此基礎上設置以下幾個疑問:圓具有什么樣的特征?怎樣判斷一個圖形是不是圓形?圓由幾部分組成,如何記住各個部分的名稱?圓心、半徑、直徑有什么關系?在提出這些問題之后,我再問學生是否還有其他的問題,對原有的問題進行補充和完善,然后形成一個具有探究價值的問題體系,為學生“自探”的效果提供有效的保障。
小學生年齡比較小,認知能力有限,自主學習能力相對比較弱,很多問題在“自探”的基礎上無法有效解決。這種情況下,教師就要采取“再探”的策略,這也是“三疑三探”課堂教學模式中的第二“探”。在第一“探”中,學生對于需要探究的數學問題已經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掌握,但是還存在一些無法解決的問題,大多數學生對于這些問題的認識都比較模糊。作為教學活動的主導者,教師這個時候就要組織學生對問題進行第二“探”,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共同研究和探討,從而達到解決問題、培養學生問題意識、探究能力的目的。由于學生之間存在一定的個體差異,所以教師可以采取小組合作的教學模式,按照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將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確保每個小組當中學生的學習能力各有差異,既有優等生、中等生,又有后進生,并且保證各個小組的整體學習水平幾乎相同。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再指導學生對之前的問題進行探究,同時,教師也要積極參與其中,對于需要幫助的小組,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給予適當的點撥和指導,不能直接給學生講問題的答案,而是一步步引導學生自主解決問題。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感受成功的喜悅,才能開發學生的潛力,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探究能力。
通過“自探”和“合探”之后,教師還要在學生獲得新知識后引導學生進行“質疑”和“再探”,這樣不僅可以鞏固學生的學習效果,還能拓寬學生的認知深度,讓學生對數學知識有更強的理解和記憶。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加強對班級尖子生的引導,盡可能讓他們提出新的問題,然后全班學生再一起探討,在探討的過程中形成新的認知,從而構建一個更加完善的知識體系。當然,如果中等生和后進生有疑惑或者相應的問題,數學老師也要引導學生將其表述出來,這些都是一種生成性資源,不僅能夠豐富課堂教學內容,還能激活學生的思維,提升學生的問題意識、探究能力。
例如,在教學“圓的面積”的過程中,有學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將圓轉換成長方形之后,這個拼成的長方形與以前的圓有什么關系?這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問題,通過對這個問題的“再探”。學生認識到,長方形的寬是圓的半徑,長方形的長是圓周長的一半,從而由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推導出圓面積計算公式=πr×r,即 πr2。
綜上所述,“三疑三探”課堂教學模式是一種能夠有效提升課堂教學質量的教學模式,小學數學老師要對此加以重視并進行深入研究,通過“設疑自探”“解疑合探”以及“質疑再探”這三個教學步驟,將“三疑三探”課堂教學模式的價值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
[1]李屏.試論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數感[J].中國校外教育,2017(26):43-44.
[2]肖英蓮.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方法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17(26):11-12.
注: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研究成果,課題編號:GS[2017]GHB2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