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春霞
(江蘇省南通市郭里園小學)
孔子曰:“不學詩,無以言。”從小孩子會說話開始,童謠對孩子就有著非凡的意義。朗朗上口的童謠既能幫助孩子掌握語言,又能撫育人的心靈。對低年級的學生而言,寫字是比較枯燥無味的。在寫字教學過程中,怎樣讓孩子對寫字感興趣,在快樂和諧的氣氛中去學習,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童謠深受低年級學生的喜愛,文字簡練,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在教學中,我自編了不少名人練字的童謠。懷素是我國有名的書法家,是一位勤奮刻苦的典范。我結合懷素和尚練字的故事編了童謠:懷素和尚真勤奮,芭蕉葉子來練字,萬株蕉葉全用完,木盤底都磨穿了,禿筆堆成一座山,懷素和尚不簡單。王羲之是東晉書法家,被人們譽為“書圣”,王羲之“臨池學書,池水盡墨”的故事在中國可謂人盡皆知。我以王羲之刻苦練字為題材,自編童謠:書圣王羲之,癡迷練書法,手磨衣襟破,墨染池水黑。這樣簡簡單單的幾句話就涵蓋了懷素和王羲之的練字故事,篇幅簡短、通俗易懂,而意蘊生動。這些故事學生聽得入神入境,既讓學生明白書法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懂得勤學苦練的道理,又能激發學生樹立從現在開始就寫好漢字的決心。
放眼低年級的寫字課堂,孩子們的書寫姿勢不容樂觀:身體歪斜,寫字時腳不停地抖動,一手寫字,一手玩橡皮等現象屢見不鮮。還有的孩子不會拿鉛筆,出現了“抱筆”“一把抓”等錯誤姿勢。加上孩子早期手腕的力度不夠,拿筆時總是習慣性盡量往前拿。
例如,《寫字姿勢歌》:寫字時,要坐好,肩放平,背挺直,手離筆尖約一寸,胸離桌面約一拳,眼離書本約一尺,從小養成好習慣,寫出漢字真好看!學生在唱童謠的時候,就能明白寫字的要求,一邊唱,一邊對照要求去做,久而久之,學生就能很自覺地把童謠中的要求內化為自己的行動。
再如,為了讓學生掌握正確的握筆姿勢,我自編了童謠《五個小寶寶》:五個小寶寶,真呀真調皮,抓來小鉛筆,一起做游戲。老大老二齊使勁,捏住鉛筆頭,老三頂住鉛筆下,鉛筆半躺虎口里,老四老五彎彎坐,小小拳頭把筆握。這樣生動有趣的童謠,孩子們記得牢、學得快,有助于孩子的自我評定和自我矯正。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要求學生要有一定的書寫速度。但是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不難發現,有一部分學生書寫質量不差,但是書寫的速度出奇的慢。仔細觀察和分析之后,我把學生的“慢”總結為兩點:一是寫字時不專注,容易被外界干擾,面對這一現象,我自編了童謠:寫字一定要專心,不張望,不講話,拖拉不是好習慣,按時完成才叫棒!二是在寫字的過程中,“看一筆,寫一筆”,沒有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面對這一現象,我自編童謠:漢字書寫有規律,仔細看清再下筆,抓緊時間練寫字,發現秘密藏心底。有了這樣淺顯易懂的童謠做抓手,學生寫字的積極性明顯提高了。
每一個字都由基本筆畫構成。因此,寫好一個字,就要寫好它的每一個基本筆畫。低年級語文教學中,在認識基本筆畫的同時,還應對學生進行規范的筆畫指導。因此,在教學中,我把一些基礎筆畫的寫法用童謠唱出來,幫助孩子了解寫好筆畫的竅門。例如,“撇”像掃把,“捺”像寶劍,“點”像雨點,“橫”像扁擔,“豎”像小棒,“鉤”像人踢腳。如,教學“捺”時,我板畫一個簡單的滑梯,一起背一首滑滑梯的兒歌:滑滑梯,伸長鼻,斜捺就像滑滑梯,起筆高高爬上頂,“嗖”的一聲滑下去。這樣學生一下子就記住了基本筆畫的形狀。
隨著孩子語言文字的不斷學習,他們遇到了各種結構的字:獨體字、左右結構、上下結構、半包圍、全包圍。雖然漢字字形結構復雜,筆畫繁多,但這些漢字往往又是有規律可循的,漢字的美就體現在筆畫形態豐富的變化中。在教學指導的過程中,我也漸漸摸到一些門道。
比如,左右結構的字:比比天地,看看寬窄,注意穿插,小心避讓。例如“停”字,天平地不平,左窄右寬。“改”字,天不平地平,注意穿插。
上下結構的字:上下對正,中心穩。例如“索”字,上面的豎和下面豎勾對正,這樣中心才會穩。
半包圍的字:沖出包圍透口氣。例如“匹”字,豎彎鉤的勾要沖出包圍圈。
在分析相同結構的漢字時,學生漸漸地明白每一個漢字都是具有自己特點的。
多年來,我一直執著地行走在低段寫字教學的道路上,努力探尋讓孩子快樂寫字的途徑。一個個漢字,在孩子們眼中就是一個個充滿神奇與未知的萬花筒。一首好童謠就是一首美妙的詩,一幅美麗的畫。愿孩子們能在童謠中享受寫字的快樂,讓童謠點亮寫字教學前行的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