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婷
(江蘇省蘇州市平江實驗學校)
“未來教室”是這個信息化時代的又一次大膽創新,它具備充實教學情境、優化過程呈現、便于獲取資源、及時課堂反饋等功能優勢。對于討論式、交互式、探究式等教學活動的開展,比在傳統教室中更得心應手。這些功能及活動模式正是筆者在設計蘇教版五年級下冊“解決問題的策略(轉化)”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所需要的。
結合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從做中學”“教學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論,在“未來教室”里“做”轉化,就是借助“未來教室”的設備、網絡等資源,感知轉化、體驗轉化、實踐轉化,從而初步掌握轉化策略的過程。
“未來教室”集聲像圖文、交互操作、互聯網絡于一體,易于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興趣。在教學例題時,教師通過StarC平臺發送截圖到學生的平板,讓老師的課件真實地拿在學生手中,使學生能更近距離、更直觀地比較兩個圖形的大小,發現用以往學過的“數方格”的方法“不方便”“有誤差”。認知上的沖突喚醒了學生對圖形進行轉化的意識,從而自主選擇到側屏上,利用交互式電子白板對圖形進行分割、旋轉、平移等操作。此時學生已自然地從“要我操作”變為“我要操作”,為接下來課程的開展起到良好的推動作用。
陶行知先生這樣解釋過“教學做合一”的涵義:教的方法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根據做的方法。事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與學都以做為核心,主張在做上教、做上學。
教師若能使“做”更自然、直觀、高效地實現,對學生“做”的情況能及時進行反饋了解,則有利于教師的教;學生在各種“做”的過程中逐步掌握轉化的策略,則有利于學生的學。
在運用轉化策略解決實際問題的操作過程中,學生要明確利用“未來教室”中的設備對圖形進行平移、旋轉等轉化操作的目的是為了把復雜問題變簡單、把未知問題變成已知,或是為了更快速直觀地驗證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在轉化時要特別注重轉化前后的“變”與“不變”,避免盲目操作。
在“未來教室”中“做”轉化,根據課堂活動需要達到的效果對設備的使用進行選擇,而各種設備、軟件、網絡都只是“解決問題”輔助教學的手段,把所有要“做”的,真正融合到課堂教學中,形成一個有機整體,達到教學過程的自然、和諧、流暢,不能喧賓奪主。合理地運用從而體現信息化的真正價值,實現原有的教學手段難以達到的甚至達不到的效果是我們選擇操作設備的基礎。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應根據實際情況合理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注重實效”是希望提高運用“未來教室”于數學課堂教學的效能。在教學中要善于運用“未來教室”為學生創造情境充實、小組合作、人機交互、及時反饋的學習環境,使學生能在多種媒體間自由切換,注重實效地“做”轉化,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未來教室”環境的支持下,通過觀察、實驗、探究、猜想、驗證、推理與交流等多種方式,積累多樣化的轉化活動的經驗,創造性地解決問題。通過這種教育學方式的改善,為學生數學素養的全面提升提供有力的支持。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要求將信息技術作為數學教學的有力支撐,將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工具,有效地改進教學方式,使學生樂于投入具有現實性、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然而“解決問題的策略”這類課程,如果按照傳統的“聽”—“講”—“練”的學習模式展開,很可能會被上成一節解題練習課。學生若沒有充足自主思考的時間和機會,那么發現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的意識和創新思維的發展都會受到制約。“未來教室”環境信息量大,能充實“解決問題”的課堂教學,為學生提供大量的學習資源與生成資源,幫助學生開拓思路,完善思維方式。直觀的演示、生動的交互操作都有助于學生將轉化的表象在頭腦中建立模型。
總之,在“未來教室”中開展本課的教學活動,首先要充分了解教室中各設備的功能,熟悉它們在轉化教學活動中運用的特點,充分分析它們運用于此內容教學中的優勢與弱勢。其次要明確更有效地突破教學上的重難點、更有助于學生的理解與思考、更有利于轉化策略的形成,這才是在“未來教室”中展開各項教學活動的目的。“未來教室”不是用來代替以往行之有效的傳統課堂教學方式,而是希望能夠解決傳統教學難以解決的問題。因此,“未來教室”中更適宜開展什么樣的課堂教學、適宜什么樣的教學內容,如何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和課堂教學目標的需要,借助“未來教室”“做”數學,仍需要教師進行深入的思考。
羅明,沙堯,王倫元,等.陶行知文集(修訂本)[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