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明霞
(山東省臨沂市蒙陰縣金基希望小學)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縱觀新課標,可以發現語文素養這個詞出現了十多次,是新課標中比較引人注意的核心觀念,也是最近教育界比較火的詞。良好的語文素養是一個人立足社會的根基,因此在小學高年級學生綜合素養形成的關鍵時期,加強對其語文素養的培養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對文字的理解與轉化能力是語文素養的基礎能力,也是語文教學的重點教學目標,通過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可以幫助學生讀懂其他學科的知識,對提升學習效率具有重要意義。
語文素養在一個人生命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是形成良好學識修養和人格修養的必經之路,因此小學高年級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引起了教育界的普遍重視。語文素養不僅能幫助學生成長,還能通過誦經典詩詞、背名篇名句,使學生的文學素養獲得大幅度的提升,使其從內心深處接受文學的滋養和熏陶,實現知識與價值觀的碰撞。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放之四海而皆準,對于小學語文教學來說亦是如此。只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轉變他們的學習態度,使其由原來的被動接受轉化為主動學習,學習態度的轉變對提升其道德修養、審美情趣具有積極的影響。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師在激發學生興趣方面應不斷更新自己的思維,在實際教學中打破常規,只要適合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和語文學科特點的方法都是好方法,都可以應用到語文教學中。如在教學中,通過精心布置作業來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在具體的實踐教學中,教師可讓學生在課前就收集與課外內容相關的經典詩文。網絡的發達、通信的便利都為學生收集、整理信息提供了便利條件。小學高年級學生存在著較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師可利用學生這一特點開展教學。語文作業是語文學習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它既可以鞏固學生的語文知識,又能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為其智力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因此對語文作業進行精心設計可以起到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重任。如在學習五年級上冊第七課《桂花雨》時,我讓學生搜集關于桂花的詩句,如楊萬里的《詠桂》“不是人間種,移從月中來。廣寒香一點,吹得滿山開。”王維的《鳥鳴澗》:“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在學生充分準備的基礎上,教師可讓學生分小組展示自己的搜集作品,并進行有感情的誦讀和分享體會等。這樣的作業既培養了學生搜集、篩選信息的能力,又擴大了他們的文化視野,中國古代優秀的傳統文化更是穿越千年,在學生心目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開啟了他們對傳統文化認知的大門,提高了學生的學識修養和人文素養。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文本、課外經典詩文等工具來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在具體實踐過程中,教師可通過多種形式的誦讀來實現。語文教材中所選用的文章極具代表性,是幾代大家積累流傳下來的精品,在遣詞造句等方面堪稱范本。鑒于此,教師可在教學中多組織學生進行經典篇目的背誦。我在沿用該教學方法時,還會要求他們背誦其他課文中一些精彩的片段,通過強化記憶,增加學生的語言積累,增強他們對語言的感知能力,最終轉化為表達能力和實際應用能力。
譬如,在教學五年級上冊課文《落花生》時,由于學生沒有實際的生活和勞動體驗,因此在學習這篇課外時無法理解其中蘊含的人生哲理。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要求學生反復朗讀,并分角色朗讀和討論,以讓他們明白花生的最可貴之處便是有用,應用到生活中便是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通過反復朗讀,學生慢慢了解了文章的主旨并對做人有了更深的感悟。通過這樣的文本閱讀,加深了學生對內容的理解和記憶,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語文是一門文科類比較強的學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根據語文學科特點與學生生理、心理特點開展教學,因材施教,通過語文中的文學著作、文本等培養他們的文學修養和個人素質,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不僅學到知識,還能提升個人素質,這是教育的根本,也是學生的希望。
[1]柯秋香.用好文本“空白”夯實語言實踐:小學語文高年級閱讀教學加強語言實踐策略[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1).
[2]路文生,紀桂英,張玉潔,等.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開放思維能力的實踐與思考[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0(12):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