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紅梅
(福建晉江東石第二中心小學)
新版課程標準在“課程設計思路”部分中指出: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應該重視發展小學生的數據收集和分析的能力,這種關于數據分析的觀念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讓學生自己去體會數學數據中蘊含的信息,二是授課老師應該根據數學問題的背景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鼓勵著學生進行數據分析,三是在數據分析的過程中應盡量使學生感覺到數據的隨機性。舉個例子來說,我們可以根據數學問題的數字背景來選擇恰當的統計圖進行直觀的反映,例如,扇形統計圖有利于了解不同高度的學生在全班同學中所占的比例,而且能直觀地看出不同身高學生比例間的差異,而如果要了解最近幾年學生身高的變化情況可以選擇折線統計圖,通過用折線統計圖甚至可以根據身高變化趨勢來進行預測。
例如,在教學“復式折線統計圖”時,練習中出示6~12歲男、女生平均身高,初級認識水平就是根據統計圖上的數據直接回答出哪個年齡段的平均身高是多少,第二個認識水平可以根據統計圖推斷某些數據之間的關系,例如,你目前的身高是多少,與統計圖同齡身高相比誰高誰低等,最高水平的認識就是根據統計圖中6~12歲男女的平均身高變化趨勢預測出13歲時的平均身高范圍。
幫助學生創造有效的數據分析活動,能夠使學生真正地感受到數據分析的作用和培養學生的數據分析意識,例如,可以在班級內統計全班同學的身高、生日以及愛好等,也可以統計班里學生在六一兒童節時開展活動的類型等與我們生活相關的數據,這些數據統計內容都會從各方面引導學生主動進行數據整理和統計分析,使學生真正能感受到數據的統計和分析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真正體會到數據分析活動的價值。
另外,小學數學老師也應該在各個年級學生興趣愛好的基礎上設置學生喜歡的數據類型,促使學生從中體會到數據蘊含的信息,逐漸培養其遇到問題能夠主動收集和分析數據的意識,例如,統計“同學們喜歡吃的水果”,可以創設這種情景:在元旦聯歡晚會上,必須要為每個同學都準備一定的水果,而要去買這些水果,各買多少種才合適呢?對學生提出這種問題,可以引導和激發學生想要通過數據統計的方法來分析最終要購買水果的種類和數量,這就會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主動地投入到數據統計和分析的學習中去,這實際上就是培養學生數據意識的一種方法,也是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最核心的問題:我們不會盡量多地教學生進行數據統計和分析的方法,而是要求學生在遇到這種問題時能想到去調查、能想到用數據說話。
只有促使學生經歷真實數據統計分析的全過程,才能最大限度地發展學生的數據分析觀念。例如“組織比賽”的情境,由老師先提出問題,要組織一場什么樣的比賽?可以征集大家的意見。這就促使學生認識到數據統計和分析對決策的作用,也調動了大家進行數據調查的愿望。學生經過調查和收集數據后在紙上予以呈現并提出如下幾個問題,一是總共調查了多少學生?大家想進行比賽的類型有多少?二是想進行跳繩比賽的學生有多少?想進行足球比賽的學生有多少?三是哪種比賽學生要求得最多,哪種要求得最少,兩者之間的差距是多少?以上就是引導學生進行數據收集、分析并作出決策的整個過程,當然,授課老師在進行授課過程中應根據不同年級學生實際特點進行情景建設,已達到充分發展學生的數據觀念和數據意識的目的。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各個年級的數學教材中都安排了整章節的數據統計和概率相關內容,這是培養學生進行數據收集和分析觀念的良好載體,例如“質數和合數的認識”等章節中的內容都可以通過數據分析的方法來得到,但當前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是,很多老師只注意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數據意識,而其他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并沒有很好地利用數據分析方法和培養學生數學觀念,實際上,數據的統計與分析知識應貫穿于教學的各個方面,老師應善于把握教學內容,靈活運用教學方法來培養學生在各種實際情況中運用數據和分析數據的能力。
總之,授課老師不但應該完成課堂上的數據統計與分析教學任務,還應該善于從實際生活中發現數據信息并引導學生進行探索。如果在實際的數據統計過程中遇到實驗數據的偏倚,應該與同學們一起冷靜地進行分析,探究實際數據出現錯誤的原因,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以實際數據為基礎,尊重客觀事實”,而這也是進行科學教學的真正價值。總之,是否得出了科學結論并不是關鍵,重要的是讓學生經歷一個尊重數據和事實的學習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