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春蓮
(山東省青島市李滄區青島王埠小學)
應用題是學生較為薄弱的一類題型,追根溯源,在于學生無法將所學知識與生活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數學學得太死板。然而想要提升學生的應用能力,就要找到這個突破口,采取有效的措施。那么,提升學生的應用能力,應該從哪些方面入手呢?
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很多學生學不好數學,或認為數學太難,多半是沒能夠認識到數學并不只是存在于課堂上的一門學科,而是與我們的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只有提高學生的認識,才能讓學生明白學習數學的價值和意義所在。與其苦口婆心地去說教數學的重要性,不如學會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使學生不知不覺間置身于教師所創設的情境之中,以更加積極飽滿的狀態進行學習和有效的思考。首先,教師要在教學之余充分了解學生。明確自己的教學對象這一年齡段的孩子的認知水平,對什么感興趣;其次,挖掘生活中的教學素材,并且與教學內容相融合,實現生活化教學;最后,靈活使用教學方法,把握時機,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更容易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例如,在講授“十或十幾加幾和相應的減法”這一課時,因為教學內容涉及了之前學過的知識,為了及時地鞏固、落實基礎,又擔心學生產生畏難情緒,所以我從他們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認知水平出發,創設了如下的生活情境:現在你擁有10支水彩筆,美術課上因為你表現很好,美術老師又獎勵了你2支,現在你有幾支水彩筆?過了一會兒,同桌發現他的筆出現了問題,你借給同桌5支,這時候你還剩幾支水彩筆了呢?我引導學生可以將自己的筆拿出來動手擺一擺,也可以同桌之間進行情景再現,模擬當時的情景,這樣答案就會顯而易見。這樣一來,學生眼中提高數學成績的攔路虎——應用題也變得沒有那么可怕,無形之中拉近了學生與教學內容之間的距離,降低了難度,也會在潛移默化之中給以學生正確的引導,讓學生意識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數學教學并不局限于課堂上,更可以延伸到生活之中,特別是小學階段,學習任務不是十分繁重,教師也不必用書山題海將學生壓垮,適當地放松反而會讓學生解放天性,更有利于學生的發展,因此,豐富多彩的課外實踐活動也是童年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提升學生應用能力的最佳平臺。并且,對枯燥乏味的數學課堂而言,學生顯然對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更加感興趣,畢竟小學生年齡尚小,玩心重,有趣的東西更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力,而開展有意義又有趣的數學活動,讓他們在玩中學,在學中玩,可謂是一舉兩得,實現了寓教于樂。學生學得輕松,也更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個人發展。
例如,在講授“平均分”這一課時,結束了基本的教學內容,我并沒有直接選取教材中的例題來訓練,而是取材于日常教學中所用到的數據——上次數學測驗全班同學的成績。我布置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搜集、整理和計算,每個人各司其職。先將本小組的數學成績進行統計,再派出一名同學負責搜集其他各組的數據進行匯總,小組成員共同合作計算全班同學的數學平均分并再三檢查無誤后進行記錄,利用課堂時間進行成果展示,核對答案,比一比哪個小組計算得準確無誤。這樣一來,為學生提供了一個鞏固所學知識的良好契機,學生之間在活動的過程中又能夠得到充分的鍛煉與交流,于無形之中促進了情商教育,受益匪淺,也讓學生掌握了一項新技能——平均分的計算,并且我將計算機中的計算方法也教給了他們,學生不禁大呼簡便,條條大路通羅馬,更容易開拓學生的思維。
為了將所學知識落到實處,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教師不妨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從學情出發、從各學科出發、從生活實際出發開展多姿多彩的數學活動以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比如,在學校組織的“人間有愛不覺寒”捐助活動中,我倡導學生將自己富余的書籍、文具、衣物拿出來進行義賣,并且將每一件物品的義賣價格記錄下來,把義賣所得全部用于捐助善款,奉獻自己的一片愛心。這項活動從真正意義上落實了“認識人民幣”這節課,并且達到了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育。
總而言之,比起考試與分數,應用能力的培養與提升才更加順應學生的個人發展規律,不那么功利性,更有利于真正實現“得法于課內,受益于課外”,為學生今后的學習與生活奠定扎實的基礎。因此,我們更要緊跟新課改的步伐,努力從各個方面來提升學生的應用能力,讓學生愛上數學、愛上數學課堂!
[1]旦增.淺析如何通過教學提高小學生的數學知識應用能力[J].讀與寫,2017(1).
[2]宋淑賢.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提升學生的應用能力[J].中國校外教育(中旬刊),2015(z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