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佳
(廣東省深圳市福田區荔園小學北校區)
有良好班風的班集體,能促進學生社會化,能促進學生個性全面發展,也能使學生由教育的客體變為教育的主體。在20多年的班主任經歷中,我嘗試過多種方法來追求我心中的理想班級。我發現,無論用什么方式,如果不能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力,不能讓他們意識到自己是自己的主人、自己對他人有價值,就很難有長久的教育效果,很難有自覺的行為。恰好,我有了個把一個班從一年級帶到六年級的機會,在這個班,我進行了另一番嘗試。從一年級接班開始,我就圍繞“認識自我,做有價值的人”這個主題思想,把教育和教學結合起來,把班隊建設結合起來,逐步開始良好班風的建設,使班級不僅僅是學生學校生活的主要場所,更是學生心理上的“家”。
剛入學的學生如何“認識自我,做有價值的人”呢?我剛接班就管了一件“閑事”——家務勞動。我的作業除了跟文化課有關外,還布置學生每天在家里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務,天天堅持,家長每天簽名、評價,學生每天帶著評價表回校,當作業交給老師。勞動內容很簡單,如:擦桌子、喂魚、倒垃圾等等,可以根據家庭情況任選一種。但要完成這項勞動需要堅持,需要合理地安排時間。在勞動的過程中,學生在鍛煉動手能力的同時意識到自己長大了,對家庭有價值。他們在做家務的過程中體驗到付出勞動后獲得成功和認可的幸福。從家長角度來看,這項作業也使家長們不得不放手,讓孩子獨立完成一項任務,不得不正視孩子的成長,看到孩子是有能力完成一些他們原本不放心讓孩子做的事的。這樣,家長在教育思想上就和老師更趨于一致了。
在指導家庭教育的同時,班級開始了爭當“小管理員”的活動,形成“班級管理員制”。“班級管理員制”就是班級不設班干部,把班級里的“班務”分配給每個學生,做到人人對班級都有一份責任,在平等的氛圍里共同管理班級。班里的事務全部由學生認領、分工后,每個學生有了新的稱呼:“作業管理員”“早讀管理員”“工具管理員”“桌椅管理員”等等。每周利用班隊活動課評一評,看看哪個管理員的責任感強,能堅持不懈地為同學們提供良好的服務,哪些同學工作方法需要改進,同學可以給他提合理的建議。得到同學的好評,讓同學們滿意的管理員會獲得不同程度的加分獎勵,獲獎情況將成為期末評選的重要依據。這種做法避免了學生把當班干部理解成“當官”,幫助學生從小樹立為他人服務的意識,培養“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精神品質。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學生為同學服務時的責任感提高了,增強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學生身上很多不易被發現的優點也在工作中體現出來了,這些隱藏的優點獲得了老師、同學的認可,提升了學生的自我價值感。他們逐漸把自己和集體聯系起來,把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統一起來,更能推己及人,體會別人的想法、感受,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關系也更和諧了。
班級里,學生能力往往差別很大,那如何在學習生活中給每一個學生創造一個展示自我的舞臺呢?根據心理學家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我把全班同學分成了八個小組,遵循“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建構小組合作,使每個組的成員都在學習和生活中共同進步,在小組間形成良性競爭。成立小組,首先從競選組長開始,讓能力強的同學脫穎而出,他們不僅要自己學習好,品行方面要得到同學的認可,還要肩負帶領全組同學進步的重任,在少先隊里擔任不同的職責。在全班投票選出八個組長后,組長組員輪流互選,形成一個個便于合作與競爭的組。這樣,每組都會有優秀的同學和需要幫助的后進同學,讓每個小組都在同一起跑線上向著“團結合作,共同進步”的目標努力。在學習生活的每一個方面,小組都會有自己的任務,分工合作,集體展示。小組活動豐富多彩,可以合作學習某一知識點與其他組分享,也可以表演小品、課本劇;可以共同游戲,也可以合作完成一次調查研究。再把組內合作的成果在其他同學面前展示一下,比一比哪個組合作的成果好,獲得不同程度的加分獎勵。在小組之間形成良性競爭,使每個學生都有了新的學習目標,在其他同學的協助下,取長補短,充分地展示自我、實現自我。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只有能夠激發學生去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如果每個學生都在自己的組和班級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獲得了應有的關注,體現了符合自己能力的價值,我們作為班級的管理者、教育者,又何愁班級不向好的方向成長呢?試想,每個學生在集體里都有互幫互助的同學,有實現自我的機會,他一定會充分發揮自己的所長,在這個集體里找到自我的價值,也一定會為維護這樣的集體做自己最大的努力。因此,良好的班風不是建立在集體對個人的嚴格約束上,而是建立在學生積極的內在動力上和為有更好的自己而維護整個集體的主動意識上。
老師通過不斷地嘗試、探索,找到最佳的方法來創建這樣的理想班級:凝聚團結的力量,培養和睦的情感,用文明禮貌來建立和諧關系,勤奮進取、互幫互助的學習氛圍,使學生既具有集體主義精神、集體責任感,又具有獨立思維和自主意識,成長為更完善的人。
[1]尹海濤.創建優良班風、營造濃厚學風之我見[J].河南科技,2013(21):262.
[2]徐亞娥.創建良好班風學風的途徑[J].內江科技,2012,33(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