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霞
(湖南省郴州市第二十完全小學)
樹木之初重育苗,立人之始在于幼。誠信教育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橋梁,把誠信教育納入小學生日常教育體系,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需要。
誠信教育既要重視學生對誠信品質的內心認同,又要重視讓他們在生活實踐中將之外化于自己的行為習慣,在不斷的實踐中,使得誠信成為自己的一種習慣,一種生活需求。因此,根據各年級的年齡特點以及擁有的誠信意識和行為基礎,我們覺得可以抓住“三個年齡階段”這個點,在學校分年齡分階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開展不同的實踐活動。如在低年級開展國學浸潤式誠信教育模式,中年級開展家校聚力式誠信教育模式,高年級開展契約式誠信教育模式,先在每個年級選取一兩個實驗班進行實驗,取得成效之后,在全校推廣。總體的思路是希望形成這樣一種體系:即通過在低年級的誠信意識的滲透和浸潤、中年級家校聚力促進誠信行為的加強和鞏固,再走向高年級在與他人約定到自我的約定,達到誠信行為從他律到自律的整體提升。
此外,要抓住學校“四個陣地”全面鋪開誠信教育。
一是將誠信教育有機滲透到教育教學活動中,將培養學生誠實守信的品質,豐富誠信教育的內容,寓誠信人物、事件教育于課堂教學之中,融入誠信精神,用現實環境、潛移默化的點撥、誘導,使學生逐步養成誠信的好品質。
二是將誠信教育與少先隊活動班隊會以及班級日常管理相結合,使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相結合,開展多種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提升自己的誠信品質。
三是分階段有側重性地在全校范圍內開展各種以誠信為主題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提升自己的誠信行為。
四是在學校抓好誠信教育的同時還要緊密結合家庭情況進行誠信教育,充分利用家長會的機會,向家長宣傳誠信教育,使家庭和學校具有共同的教育目標。
在實踐中可采取具體步驟如下:
搞好調查摸底,建立學生檔案,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工作。通過動員大會和主題班隊會,讓全體學生都知道誠信教育的重大意義。充分發揮載體功能,利用黑板報、專欄、校園廣播、微信公眾號等媒體,大力宣傳“誠實守信”。向全體學生發出“呼喚誠信,共筑誠信”的倡議書。
利用《品德與生活》《品德和社會》以及班會課為主陣地,在課堂上注重學生的情境體驗,對學生進行誠信教育,激發學生的誠信意識。利用已經開發的校本教材,開展誠信教育活動。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誠信教學經驗,寫成一本集教材、教案、教學經驗于一體的《誠信課堂合集》,在全校推廣和使用。充分利用其他相關學科中有關誠信教育的內容進行教學。
在誠信教育活動期間,定期開展以“創陽光校園,做誠信學生”為主題的活動,如組織主題班隊活動,辦主題校報,開展誠信格言的書法比賽,開展以誠信為主題的故事會、演講比賽、征文比賽等。倡導班級每月評選“誠信之星”,學期末再從中評選出學校的“誠信之星”,并在校園進行宣傳,形成榜樣。
通過成立誠信小分隊,對學生中出現的不文明乘車、上下樓梯不靠右行、不排路隊放學、不遵守交通規則、帶零食和玩具進校園等行為進行監督勸阻。開展“誠信經營我在行動”活動,建立跳蚤市場,設立“3·15觀察員”,對整個活動進行監督、記載、總結,在具體的實踐中,引導孩子誠信經營,與人誠信交往。開設誠信考場,第一步是交換教師監考,對學生舞弊等不誠信行為進行觀察記載,由班主任進行約談教育,做好約談記錄,讓學生明白誠信品質比成績更重要;第二步由班干部監考,在開展活動之前對班干部進行培訓,把考場情況如實詳細地反饋給老師,老師再對學生開展有針對性的誠信教育;第三步是實行無人監考,學生能在遵守考場紀律下自覺完成考試,活動由點到面、由收到放,達到互相監督、互相約束、無人監考的目的。通過開展“小手拉大手”“我和爸爸媽媽有個約定”等活動,借助通過家校共育,使學校、家庭、社會教育形成合力。利用社會上的專用場所和教育設施對學生進行誠信教育,如誠信名人講座、在誠信場地舉辦以誠信為主題的社會模擬活動、故事會等活動。
在實踐中提升小學生誠信行為及品質有多種途徑和方法,但是否適合學校校情,能否形成可行的誠信教育滲透日常管理的評價體系以及適合不同年級的提升學生誠信行為的教育模式,仍需要不斷探索與思考。其真正的目的,在于表彰學生的誠信行為,使他們能在實踐中做到用真誠的態度處理學習生活中的一切事情,做到誠實守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