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安娜
(浙江省湖州市龍泉小學)
公民教育是指以培養“理解、認同、維護與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參與和關心公共事務,敢于承擔責任與獨立思考,對中華民族的文化與傳統具有歸屬感的現代公民”為目標,以公民價值觀、公民參與技能、公民知識以及公民道德為主要內容,從而提升學生的良好品德與行為習慣,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人才應具有良好的主體性,以此來保證積極主動地參與社會生活,為我國的社會發展作出貢獻。實際上,教育的本身實質是對接受教育的人進行主體性教育的過程,其核心是利用教育提升學生的素養水平,以此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與主體性,屬于主體性教育[1]。
道德與法治課程具有較強的開放性,針對學生的整個生活,并注重學生的創造性。課程內容豐富,課堂可以是學生生活的任何空間,時間則可以與實際情況相結合,具有較強的延展性。以品德課程為主導,整合學校的德育活動,逐漸向兒童的生活進行滲透,從而達到德育教學目的。
由于每一位學生都是單獨的個體,自身的思想不同、習慣不同,具有獨特性,因此,在課程實施開展過程中,應堅持靈活性與針對性原則,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幫助學生加強對道德與法治的認知,從而提升自身的道德素養。
道德與法治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在課程實施過程中,需要學生參與相關的主題活動或實踐活動來達到教學目的。在活動中,教師主要起引導作用,指導學生積極參與,通過實踐形成良好的價值觀與人生觀,從而培養學生最初的道德判斷能力。同時有效地利用激勵原則,利用多樣的激勵方式促進學生整體與個體共同發展。
楊東平教授指出:“以培養現代社會合格公民為公民教育的目標,重點關注現代公民不能有效參與公民生活的問題,以此來保證公民在社會生活中發揮自己的積極性。”基于此,為進一步深化公民道德教育,從根本上提升學生的公民素養,相關工作人員應將現階段的德育目標與思想品德教材相結合,明確當前階段小學生“公民道德教育”的教育目標,提升教學效率,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提升自身的素養。例如,在小學開展以“自我成長”為主題的實踐活動,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給爸爸媽媽添麻煩”“今天我穿衣”等實踐活動,通過活動的有效開展,可以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在家庭生活中提升自理能力,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格。同時應豐富活動開展的形式主題,從多個方面培養學生的人生觀,如,“集體榮譽與責任”“馬路紅綠燈”“糧食來之不易”等為主題,開展有效的實踐活動,以此來增強小學生的整體意識。
在學生成長過程中,學校是對青少年進行公民教育的主要場所,因此,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思想品德教師應加強自身的主導作用,深入挖掘課程資源中的公民教育內容,將思想品德與公民教育進行有效的結合,從而提升公民教育的教學效率。例如,在小學思想品德教材中,大部分的公民教育內容主要以學生實際生活中的事件為代表,對學生進行公民教育,如,在“我的成長”章節內,主要包含了“我在家庭中的成長”“我在學校中的成長”“我在生活中的成長”等,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自身道德素養[2]。
想要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為,必須以實踐為基礎,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充分給予學生參與實踐的空間與時間,開拓課程實施渠道,使學生在豐富多彩的實踐中加強自身的道德體驗,從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提升道德教育效果。例如,山西某思想品德教師為了使學生懂得怎樣與鄰居相處,設計了一個有趣的教學場景,將學生分為若干個小組,要求學生模擬日常生活中與鄰居相處的實際情景,以表演的形式表達出來,并促使同學之間進行相互交流,討論自身與鄰居之間發生的矛盾等,并談一談自己的看法,如果下次再發生相同的情況,會選擇哪種方式進行處理。通過情景討論模式,可以有效地將解決問題的過程在課堂中表現出來,利用實際生活,對學生形成正確的引領,提升自身的道德素養。
綜上所述,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實施中公民教育實踐時,相關教師應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教學模式以及教學手段,利用有效的活動實踐、探究、游戲等活動為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帶領學生真正地認識、參與以及適應社會生活,逐漸形成良好的道德素養與行為習慣,成為社會主義合格公民。
[1]蘆雷.我國中小學公民教育目標與內容重構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6.
[2]仲柳靖.我國現階段學校實施公民教育的問題與對策[D].揚州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