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艷梅 李 莉
(山東省濰坊市育華學校)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把人的教育過程比喻為雕刻大理石,有許多力量參與人的教育過程,家庭教育是擺在第一位的。只有時刻關注學校與家庭相互交流的教育信息,才能培養出孩子健康高尚的人格,對孩子的健康成長產生積極影響。下面就從以下方面和大家淺談一下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契合。
第一,從思想入手,讓孩子樹立“有獎有罰”的觀念。俗話說:“玉不琢不成器,樹不修不成材。”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好比一棵小樹,大人的表揚與鼓勵好比水分和肥料,助其成長,而批評與懲戒好比對旁枝側葉的修剪,助其成材,確保小樹不會長歪,二者缺一不可,也就是所說的“有獎有罰”。為此,父母應該做出大致分工,由父親或者母親負責多表揚與鼓勵孩子,讓孩子在表揚與鼓勵中,培養樂觀精神,充滿自信,而由另一方負責批評與懲戒孩子,甚至在孩子過于無理取鬧時進行懲戒,這樣做是讓孩子學會承擔錯誤,以及凡事都有底線,不能觸碰底線。當然,糾正孩子錯誤時,家長要因人而異,講究適合自己孩子的方式方法,不能過度,但不能總認為孩子還小,犯點錯誤也不要緊,再加上可能剛批評孩子一兩句,孩子就掉眼淚看著心疼了,爺爺奶奶更心疼孩子,攔著不讓說,不讓打,到最后也就不了了之,但問題是你認為那是因為愛,而孩子卻接受了錯誤的信息,認為犯錯也不會怎么樣,更何況還有人袒護,根本不把問題和錯誤當回事,久而久之,孩子整天生活在贊揚的蜜罐里,不受一點挫折,也不知道犯錯誤要承擔后果,等長大點,可能會更加放肆,甚至做事毫無底線可言,說不定闖出什么禍來,這些年所謂“熊孩子”闖出的禍來的例子還少嗎?
第二,在平時生活中,讓孩子養成“有禮有律”的習慣。一是培養孩子一定要有禮貌。每一位家長都想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高素質的人,禮貌雖不是高素質的全部,但卻是高素質的重要體現之一,而孩子禮貌習慣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需要從小潛移默化的教育。那如何將孩子在學校中有禮貌的表現帶到生活中,就需要我們做家長的要求了;二是讓孩子養成有規律的生活。在學校里,孩子的生活很有規律,但平時不上學在家時,大多數孩子就有點懶散了,因此要對孩子不上學的時間做大致安排,大體規定了起床、吃飯、看書、睡覺的時間,雖說有時執行得也不是很嚴格,但總體上孩子在家,還是比較緊湊充實的,相信這對他以后好習慣的養成是有幫助的。
第三,在學習上,讓孩子意識到“有學必查”的道理,這個年齡的孩子,還談不上學習,只是起碼知識的認知,因此,學什么內容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養成認真學的習慣,也就是好的學習習慣,為以后的小學甚至初中做好學習習慣上的準備。現在學校班級人數多,一天的學習時間也就是四五個小時左右,如果老師指導每一個學生,分到每個的時間也就幾分鐘,怎么可能糾正每個孩子的問題呢?因此這就需要家長的配合了:(1)常與老師多交流,互通信息,發現孩子在家的變化和家長對孩子的看法多與教師交流,問明白一段時間內孩子在班里的表現,尤其是上課學東西時,認不認真,回去再有針對性地表揚或批評,一段時間后再與老師溝通,問問好的方面保持了沒有,不好的問題改正了沒有,沒改的話再教育,直到改好為止。這樣有針對性的教育、同步的教育、學校和家庭要求一致的教育,就可以實現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雙贏。(2)每天晚上回家都來個考試。每天晚飯后六點半至七點,家長可對孩子進行考試,仔細聆聽孩子白天在學校干了什么,從英語單詞、拼音、閱讀練習,到全腦口算,再到全腦識字,甚至做的游戲和看過的動畫片,也要說一遍。這樣考試的目的是讓孩子明白,白天上課一定要認真學,只有認真才能通過考試,這一點父母很在意,只有家長在意,孩子才會在意,也只有孩子在意,白天上課才能認真聽、認真學,當這樣成為常態,也就是初步的學習習慣養成。
學校教育是孩子長大后離開家庭這個小環境進入到第一個大環境的地方,它是每一個孩子成長的必經階段,學校教育讓孩子融入這個大集體中,讓孩子學會在大集體里學習與生活,通過在這個學校的大環境里孩子的知識與智能不斷地增長與提升,學校教育關心孩子的健康成長,更要重視孩子思想與品德的形成,為孩子的全面發展而努力。
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不同之處是有受過正規師范院校教育的老師,有符合孩子們發展并適應社會的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技術教育等各方面教育內容,可以對學生進行全面而又系統的教育與教學。
學校教育少不了老師與家長的信息交流,讓家長知道孩子在學校的表現,用真情真愛的語言來打動家長,讓家長知道老師做的事情都是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這樣才會獲得家長的信任與理解,從而使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達成共識。
總之,家長與老師在教育孩子上都要有愛心、耐心和信心,每個孩子的脾氣特點不一樣,每位家長與老師肯定都有一套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讓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緊密地結合起來,使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和習慣,提高孩子各方面的素質,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得到真正健康的成長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