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麗云
(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平山小學)
為發展學校環境藝術特色,在學校領導和區教研員高永勝老師的指導下,我校生態美術“以點帶面”有序地進行探索,“盆栽種植”實踐探索是其中的一個小分點。春天,大地回春,萬物復蘇,正是開展盆栽種植的好時機。2016年春,結合學校《綠色種植》主課題,美術科組開展植物種植及生長觀察記錄,以攝影、寫生、繪本、拼貼等美術手段展現種植探索過程。
從種子選購、日常護理、生長記錄等我們用美術手段詩意地去觀察、記錄,以繪本、寫生、拼貼等藝術手法去表現與我們親密接觸的這一季花草。它們以自己的生命燦爛、美麗了我們的環境與心靈,而在享受它們美好的同時也發展出我們的美好——溫柔呵護、悉心照料花草,并用自己的才藝定格他們的美麗!
春華秋實,我們美術組為期一季的“不負春光”種植小實踐已告一段落。在秋天這個收獲的季節,也來看看我們播下的“種子”收成幾許?教育需要觀察、整理、發現、感悟。通過與孩子們的交流和對活動過程的觀察記錄,發現種植小實踐對孩子們的成長有積極的促進意義。
現在的孩子,特別是城里的孩子課業負擔都比較重,養養花草,可以讓他們放松身心,緩解課業壓力。
電子時代,孩子們的課余時間大多被電子游戲所吸引。種種花草,讓“QQ農場”不止在屏幕里,而是觸手可及的身邊,讓課余生活更綠色。
親手培育一株植物,每日澆水、觀察,看著它慢慢變化,發芽、生長、開花、結果,想著相見,每天都有一點小期待。這種愉悅,只有親自去體驗才會有。看著它長成或敗落,心情也隨著悲歡起伏。知道成敗乃常事,從容面對,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在培植的過程中,我們發現,澆水的時間及水量、松土的深淺、移植、土壤的營養、光照等都會影響植物生長。
澆水、松土、移植等技術活,這些勞動技能會在種植過程中慢慢習得。
我們不是簡單的種植,而是借助種植,發展相關的藝術技能,讓種植在我們的筆下搖曳生姿。首先,在播種之前,我們一起暢想花兒將會呈現何種美好,然后繪制“我的花兒”想象畫。然后在植物生長的過程中,不定時地指導孩子們觀察并用線描和水彩的形式進行寫生,用以8頁繪本的方式圖文記錄自己所培植的花草生長過程。最后用綜合拼貼的方式呈現花草“想象與真實”的畫面,記錄那些正妖艷或枯敗的花草。整個種植過程,我們學習了想象畫、線描寫生、水彩寫生、繪本、拼貼等美術表現方式。
植物生長既緩慢又快速,你時刻觀察它,肯定看不出它有何變化,但是你幾天不見,就發現它又變樣了。遵循生長規律,不拔苗助長,也不疏于打理。種植花草,就要對其負起責任。每日澆水等護理是必不可少的。種植的過程就是學生們責任心、持之以恒品質養成的過程。實踐初期,我們就對參加實踐的學生提出這個要求,一旦參與實踐,就必須做到有始有終。為了預防小學生忘性大而疏于打理,我們采用小組合作、相互提醒督促、定時觀察等方法讓學生堅持工作。
花草習性不同,種植的難易度也不一樣,由于沒有經驗,有些非常漂亮的花草并沒有那么容易培植。成長到開花凋謝階段的花草最后只剩下四五種。真可謂:理想很美好,現實很骨感。像我們這種級別的“農民”只能望花興嘆。當然第一次實踐,失敗總是難免的,重要的是這個過程中的經歷與收獲。生命無常,頑強與脆弱,優勝劣汰,這些本是自然界常態。萬物生長,四季更替,生老興衰,種植實踐的意義更在于讓學生們了解萬物生長的自然規律,增強對生命的認識,從而對生命更加珍惜和敬畏。
總之,通過為期一季的“不負春光”種植小課題實踐,筆者發現花草種植對于小學生來說不僅僅是好玩,讓課余生活更豐富,還有更多隱性的意義:種植美術活動讓小手參與到生態建設、改善和傳播。增加對大自然和人類社會的熱愛及責任感,發展創造美好生活的愿望與能力;了解萬物生長、四季更替、生老興衰是萬物生長的自然規律,坦然面對生命的每一個階段;生命可以很頑強,生命也可以很脆弱,得不到善待和關愛的生命,很容易枯萎和凋零,學會關愛身邊的每一個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