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樺川縣第二中學)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我國對素質教育的落實更加注重。其中,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輔導是落實素質教育的基本形式之一。因此,廣大教育工作者必須深刻認識到“心理健康”對于初中生的意義。學生健康與否不僅僅是指他們的身體,還包含了心理,只有兩者都健康,才能保證學生在正確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初中生通常學習壓力會很大。在步入初中以后,所有課程的難度都在向更高的一層邁進,尤其像物理、化學這樣的科目,隨著課程的推進,很多學生會在學習的時候頗感力不從心,與此同時,尖子生的出現,競爭力的激增,導致不少學生精神壓力巨大。此外,考試頻率的加快、成績的起伏等都很有可能會致使學生情緒低落,甚至產生懼學、厭學的心理。
初中生的感情非常豐富、復雜,同時又很敏感。外界稍微一些風吹草動,就可能在他們的內心掀起一陣巨大的波瀾。像是被喜歡的女孩子拒絕、考試失利后被父母責備、同學之間的一些拌嘴等,都有可能引起學生的不良情緒,而且這種不良情緒一般會持續很長時間,這不僅影響著學生的學習,還非常容易使學生的不良情緒向心理扭曲的方向發展。
隨著科技的進步,移動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學生很容易就能利用網絡獲得各種各樣的信息;初中生如果長期沉浸其中,將會使他們的價值觀和道德觀產生極大的扭曲,甚至還有可能導致初中生形成“反社會人格”。比如,受“黑社會”小說的影響,很多初中生會“拉幫結派”,導致了校園霸凌的滋生。
學生心理出現問題,一般會有兩種解決辦法。第一種,是學生進行“自我調節”;而第二種,則是找人“宣泄”。第一種“自我調節”很好理解,就是字面的意思,即學生能夠通過合理的自我疏導來解決自身心理問題。但是第二種,就略微有些復雜了。這里的“宣泄”也有兩種解釋,一種是語言上的宣泄,也就是說,學生遇見心理問題,會找人傾訴,以抒發自己內心的苦悶和糾葛;另外一種則是肢體上的,即學生可能會利用自殘或者攻擊別人的方式來達到緩解內心情緒的目的。兩者相比,以后者較為常見。究其緣由,主要還是因為現階段我國很多初中學校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夠重視。縱觀現在的初中校園,設有專業心理咨詢室的學校少之又少,很多學校只是名義上安排出了一個房間,掛上了“心理咨詢室”的招牌,但因為所選的“心理教師”(有可能是非專業的代課教師)資質不高,使得這些所謂的“心理咨詢室”形同虛設。不少學生由于傾訴無門,只好采用“暴力宣泄”的手段來進行自我調節。除此之外,我國有相當一部分的教育工作者對“心理咨詢”存在十分錯誤的認知。在他們看來,“要進行心理咨詢”就等同于“患有了心理疾病”(像是抑郁癥、強迫癥等),這樣的學生可能只有在有關醫院才能為他們進行“心理治療”。于是,在這樣的觀念影響下,廣大初中學校心理咨詢工作的發展受到了嚴重的阻礙。
心理咨詢不等同于思想品德教育。可是就兩者的最終目的來看,都是為了幫助學生更全面、更健康地去發展。因此,實施有效的心理咨詢可以很好地幫助學校開展德育工作。而且,心理咨詢因其獨有的特性,可以從多方面彌補學校德育工作的不足。比如,心理咨詢可以幫助學生舒緩精神壓力、消解消極心理、緩和人際沖突等,這些都是對學生進行單純的德育所難以達到的。
要想改變目前很多學校“心理咨詢室”形同虛設的現狀,首先該做的,就是要加強對其的投入,組建專業的心理咨詢團隊,充實其該有的內容,要保證正常工作時間內心理咨詢室有專業的心理教師,除此之外,還要保證當學生進行心理咨詢時,心理教師能夠充分解決學生的“病癥”。只有這樣,心理咨詢室的存在才有意義。
所謂術業有專攻。代課教師在教學上或許卓有成就,但在“心理咨詢”上未必在行。因此,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在遇見心理問題的時候不能采取過激的行動,而是應該采取“心理咨詢”的方式。如果學校的“心理咨詢室”還不健全,教師不妨聯系家長,幫助那些有心理問題的學生到專業的“心理咨詢室”進行“心理治療”。
總而言之,為了學生能夠更加健康、全面地發展,廣大教育工作者必須要轉變傳統的觀念,重視“心理咨詢”在初中校園的引入,并且在引入之后還要保證“心理咨詢”能夠充分發揮其應有的效用,從而為學生創造更加優質的學習環境和生活環境。
[1]黃維庚.初中生心理健康現狀及對策研究[J].好家長,2017.
[2]李紅梅.探究青少年健康教育的現狀及有效措施[J].課程教育研究,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