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蘭
(四川省成都市第十二中學校,四川 成都)
高中化學新課程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要求學生學會學習,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著眼于學生未來的發展,促成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學習為目的。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就應該根據化學學科特點,將實驗和科學探究等教材內容設計為以學生為主的活動,引導學生在活動中進行探究,在探究中發展,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能動性。從而促進學生的學習方式從接受學習、機械訓練向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方向轉變。
核心問題教學是先由學生運用已有的基本活動經驗自主合作解決核心問題,然后師生共同對問題解決的過程進行反思、歸納、提升,通過活動的體驗和感悟,進而積累基本活動經驗,最后在具體問題中運用反饋,在運用中發展,同化自己的認知結構,從而達到內化發展的目的。
核心問題是能夠貫穿整節課的中心問題或中心任務,它是基于教學的主要內容分析和學生具體情況分析而制定。它具有一定的層次性,能夠指引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活動,各個教學環節中的師生活動都從不同側面為核心問題的解決發揮作用。
教學基本環節: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反思提升—運用反饋
教師活動:明確目標—激趣引導—及時點評—高效反饋—總結提升
學生活動:課前預習—深度體驗—交流展示—反饋訓練—理解內化
(1)內容分析。在選修四《化學反應原理》中根據酸堿中和滴定曲線分析來剖析溶液中微粒濃度關系,往往涉及的知識點有:弱電解質電離平衡(或電離平衡常數)和鹽的水解平衡(或水解平衡常數)及其相互關系。從定性角度是比較兩者的相對大小。定量角度主要從電荷守恒、物料守恒(原子守恒)、質子守恒(單一鹽溶液)。從溶液組成來看:分為單一溶液和混合溶液(即多溶質)。但現在的高考熱點用熟悉的酸堿滴定曲線解決多溶質溶液中微粒濃度關系的問題,從不定量或圖像等多種形式呈現,問題就會過于抽象,學生很難理解。在近三年(2015年~2017年)全國高考八套試卷中,都出現了溶液中微粒濃度關系判斷的題目,其中五套題中是以中和滴定曲線為載體來考查溶液中微粒濃度關系。
(2)學情分析。學生在高二“鹽類水解”學習的基礎上,初步掌握了鹽類水解的規律和主要影響因素,對電解質的電離和溶液的pH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學習中接觸到簡單的微粒濃度關系的判斷,但學生對系統的比較微粒濃度關系和守恒規律的掌握并沒有到位,遇到相關問題不能快速、準確地解決,沒有形成系統解決問題的一般思路。基于這樣的學生相關學習情況分析,將本節課的學生活動確定為對中和滴定曲線分析溶液中微粒濃度關系進行“練習的小結與交流”。
(3)目標分析。基于前面的教學內容及學情分析,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按結果性目標和體驗性目標兩個維度表達如下:結果性目標:能根據中和滴定曲線分析溶液中微粒濃度關系。
體驗性目標:在小結、交流滴定曲線特定點上微粒濃度關系的活動中,體驗溶液中微粒濃度關系的解題思路與溶液的組分、酸堿性、三守恒間的關聯。
(4)確立核心問題。為達成教學目標,通過對近幾年高考試題特別是全國新課標卷的分析,溶液中微粒濃度關系判斷這個知識點的考查常以選擇題的形式出現,借助酸堿中和滴定曲線為載體進行考查。因此精心選擇了高考題中常出現的幾種滴定曲線【一元強酸(堿)滴定一元弱堿(酸)、一元強堿滴定多元弱酸】的試題各一道,請學生在課前完成,根據學生完成情況對作業結果進行統計。課堂上學生結合自己的完成情況與同學進行交流,討論溶液中微粒濃度關系判斷的一般思路。將本節課的核心問題確定為:基于練習,小結、交流溶液中微粒濃度關系判斷一般的思路。
筆者在實施核心問題教學之初會有疑慮:把課堂時間交給了學生,自己講得少了,會有成績壓力。2018年化學考綱指出:化學科命題注重測量自主學習的能力,重視理論聯系實際,關注與化學有關的科學技術、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以促進學生在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全面發展。從高考全國卷題目特點來看,完全符合化學考綱的要求,側重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考查。通過一段時間實踐后發現學生成績反而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上課積極投入、主動思考、思維活躍,同學、師生思維的碰撞更多了,在解決問題后會發現學生發自心底的微笑。這應該就是教與學的快樂,讓核心問題教學成為一種深度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