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留英
(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高級中學,江蘇 徐州)
人文地理必修課模塊包括四個單元,分別是:人口與地理環境、城市與地理環境、產業活動與地理環境、人類活動的地域聯系。標準指出學習本模塊之后,學生在綜合思維能力上的最高等級(水平4)要求是:能夠對現實中的地理事物、現象,如自然環境的變化、區域發展、資源環境與國家安全問題等,運用要素綜合、時空綜合、地方綜合的分析思路,對其進行系統性、地域性的解釋。綜合思維能力的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筆者結合魯教版必修二人文地理教學中的幾點做法,談談學生綜合思維能力的進階培養。
由于學生八年級參加地理中考,九年級一年地理學習的斷層,學生的地理空間認知能力逐漸弱化。在高一地理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做好初、高中地理課程的銜接、梯度設計或相應的鋪墊。在教學中把初中已學的區域地理知識作為高中地理課堂的鋪墊,搜集有關區域的學習資源,促進高中地理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促進結合部位知識的加深拓寬,使地理教學更直觀、生動,學習更有效。
例如,在進行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人口增長階段學習時,筆者課前把網上搜索的有關地球第70億公民誕生的相關視頻上傳到學生PAD學習平臺的預習界面,學生在上課前就對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大致分布有了了解。課堂教學時,老師帶領學生再次在世界政區圖上落實相關國家的位置,結合人口三率數據和經濟發展現狀的分析,加深有關國家的人口增長模式及其地理分布的認識,記憶深刻。
在進行人口問題學習時,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夠對我國人口問題及其對策進行分析,這是一個學生難以給出全面答案的話題。教學時筆者在本問題呈現前作了大量的鋪墊。首先,先對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普遍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在此基礎上,筆者呈現了我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最新相關數據,在自然增長率、老年人口比重、增長省區差異、男女性別比及文化程度上的數據均一目了然。學生在前面學習的基礎上,再對數據稍加分析,不難發現我國兼具人口凈增長過快和人口老齡化的雙重壓力。最后,教師又呈現了未來50年中國的人口年齡結構金字塔圖的每五年的Flash動態變化趨勢模擬圖,金字塔從穩定型到收縮型的變化一目了然,我國人口老齡化面臨的嚴重挑戰也就不言而喻了。
教學“問題”的設計,需要依托情境。教學設計在選擇情境時要考慮貼近學生知識水平和生活實際,使學生理解情境。而“問題”的呈現,要利于學生發現未知,激發學生學習和探究的興趣,利于學生創造性地解決問題。要做到分層設計問題鏈條,分階發展學生思維,使教學內容的結構化與關聯性更加突出。將動態的情境引入教學中,能夠使學生產生興趣,探討人文現象的原理和規律。
人文地理的課堂教學要力求讓學生體會到“趣、味、奇、惑”。教師能夠通過學生身邊的例子,有目的地選擇貼近學生生活的案例,注意聯系學生熟悉的地理事物、現象和問題,并適當引入地理學科最新的研究成果,緊扣生產生活,激發求知欲,使學生帶著問題學習。注重學習內容的基礎性、經典性和鮮活性,培養學生有意識地觀察身邊的經濟現象,實現學以致用的目的。
例如,在進行城市發展與城市化、城市功能區分布成因及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教學時,筆者結合學校所在的徐州市設計教學,進行問題的分析研究。首先老師布置學生上網或去圖書室,自行搜集不同年代的徐州市市區變化圖,在課堂上通過對地圖圖片的對比分析,學生就能發現徐州市從1978年至2010年城區的變化方向。請學生結合河流、公路及鐵路的發展變化分析城市各功能區的大致位置,進而總結徐州的城市空間結構是從同心圓到扇形再到多核心的方向發展的。在2020發展規劃圖上,筆者標注了5個不同位置,讓學生判斷功能區類型及預估地價高低。通過設置以上問題激發了學生的興趣,積極討論并發言,學習效果凸顯。
核心素養是學生的內在品質,難以直接觀測,需要通過學生在應對復雜現實情境中的外在表現加以推斷。人文地理模塊內容具有社會性、區域性、綜合性、豐富性、動態性等特點,其綜合性源于人文地理現象的社會性和動態性。在設計教學時,教師要把一些地理知識點興趣化、情感化,緊緊扣住學生綜合思維能力培養的目標,引領學生建構一定的地理知識或其他地理內容的結構框架,并會運用綜合思維去理解、解釋和解決地理問題,從而促使學生在愉快的教學情境下記憶、理解、學以致用,體驗到地理學習的快樂與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