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漢忠
(廣東省五華縣棉洋中學,廣東 五華)
課堂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教與學是相互促進,但教學效果是關鍵,那么,如何提高中學物理課堂教學效果呢?主要體現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利用哪些教學方法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來學習與探索知識,提高物理課堂教學效果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設計好物理實驗的情境就能很好地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實驗是物理課主要組織部分,物理知識滲透到了生活的各個方面,從生活中的例子來引出課題,使學生對物理產生濃厚興趣,可激發學生對物理知識求知的欲望,有利于提升物理課堂教學效果。
在“光的折射”一節教學開始時,教師可演示實驗創設情境:先把硬幣放入碗中,起初茶碗看起來是空的,但當你慢慢往茶碗中倒水時,就會發現碗中原來還藏著一枚硬幣。很自然地激發起學生探究的期待,本節課要學什么自然也就明確了。這個實驗的價值不僅在于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重要的是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時,又引導學生進行思維,“為什么剛剛茶碗是空的,為什么慢慢往茶碗中倒水時,而硬幣就慢慢呈現出來”,不斷把問題引向深入,引導學生多角度、多方位、多層次的思考問題,開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思維能力,促進學生學習過程的有效發展。
疑問是學習新知識、產生新思想、發展新觀點的起點;物理本身是一門抽象思維學科,這樣就會使學生難以學習與理解,如果能夠聯系生活,使抽象問題變化為生動化、具體化,學生就能有趣地學習,也便于學生理解,課堂教學效果就會大大提高。
在學習向心力的來源時,讓學生用手掄一個被繩子拴住小物體做圓周運動,然后手松開繩子,小物體就會沿直線飛出去,說明做圓周運動需要手拉著繩子來提供向心力,地球繞著太陽做圓周運動沒有繩子呀,是什么力提供向心力呢?激發學生思考向心力的來源,是因為地球與太陽之間有引力,這種引力提供了向心力。
物理的學習不是靠死記硬背的,是不斷發現問題,不斷地帶著疑問去思考、探索,才能不斷發展與創新。要讓學生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教師就需要設計好問題情境,而教師的“導”就是給學生創設了問題情境,將學生導入問題探索者的“角色”,挖掘出學生潛能,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使學生“卷入”到學習活動中去,以達到掌握知識。這種教學模式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老師的“主導”作用,真正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
例如,在學習“加速度”時,可以向學生提出一系列啟發式問題:(1)什么是速度?(2)什么是速度變化?(3)什么是速度變化快慢?利用層層遞進的問題,激發學生對知識求知欲,讓其有很想通過這節課,探索“事情”的真相的動力。
教師流暢生動的教學語言,能對學生產生很強的吸引力,教學語言也有想象力,想象力是無限的,學習物理就需要想象力。講課的邏輯性強,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提高學生思維和語言表達的嚴謹性和規范性。例如,在學習“自由落體運動”時,研究自由落體運動的條件時,只受重力的作用。在“圓周運動”中關于向心力,向心力不像重力、彈力、摩擦力那樣作為具有某種性質的力來命名的。它是根據力的作用效果來命名的。我們只能說由什么來提供向心力,而在受力分析時說“物體受到向心力”這種說法是錯誤的,教師在課堂上必須強調指出。
“教學語言”除聲音語言外,還包含身體語言。上課時教師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知識豐富、語言風趣、幽默的教師都會令學生崇拜,古人說:“吐辭為經,舉足為法”,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復雜問題簡單化,抽象問題具體化。多媒體具有直觀性、形象性、具體性等特點,提供豐富而動感的圖像、圖形,生動、直觀、形象,展現出一個精彩繽紛的物理世界,讓學生身臨其境的感覺。運用多媒體創設課堂情境,使抽象的物理概念、規律具體化、形象化,因而具有常規教學手段所無法替代的優勢,彌補了傳統教學方式在直觀感、立體感和動態感等方面的不足,利用這個特點可處理其他教學手段難以處理的問題,又可以引起學生的興趣,增強他們的直觀感知,為教師化解教學難點、突破教學重點、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提供了一種現代化的教育科學技術。
講授“超重與失重”問題時,可創設三個情境:(1)讓人站在底部放有彈簧秤電梯上,靜止時,觀察彈簧秤的示數;(2)讓人站在底部放有彈簧秤電梯上,讓電梯加速上升,觀察彈簧秤的示數;(3)讓人站在底部放有彈簧秤電梯上,讓電梯加速下降,觀察彈簧秤的示數,分析三種情形下,選擇人為研究對象,進行受力分析,分析人對電梯的壓力變化,然后比較三種情況下壓力與重力的大小關系,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現動態圖景,幫助學生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什么時候壓力與重力相等、大于、小于,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現生動圖景,使學生一目了然。
生活中有物理,物理中有生活。知識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要讓我們的學生在快樂中學習,教師就需要精心地設計好課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