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平
(江西省宜春市明珠學校,江西 宜春)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很多教師都過分重視知識的教學,而忽略了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教師主導的教學模式是限制學生問題意識發展的最大阻力,其次是教學方法單一和學習環境缺乏提問精神,這樣的教學方式下教導出的學生比較死板,很難舉一反三。因此,我們需要改變教學方式,在教學中不僅要教會學生如何解題,還要教會學生自己去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接下來,我就如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問題意識展開討論。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為了提升學生的提問意識,教師應注重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提問環境,讓學生在課堂上敢于多提問、樂于多提問,并在提問過程中感受到快樂而不是壓抑,從而提升學生的課堂提問興趣,提升其提問意識。在以往的初中歷史課堂中,都是以教師為主體開展的,教師的課堂講解占據了大量的時間,而且教師很少鼓勵學生去提問;歷史由于課時減少,很多教師也會加快課堂進度,從而進一步壓縮了給學生自由提問的課堂時間,這都導致學生不敢也不愛在歷史課上提問。究其根源,這是教師主導教學造成的影響,教師應意識到在新時代的歷史教學中,學生才是學習主體,課堂時間應交給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學習,而教師則應處于引導、輔助地位,鼓勵學生多提問、多質疑。為了讓學生踴躍提問,教師應讓學生意識到學習是自己的任務,課堂是學生自學的天堂,鼓勵學生積極提問。比如教師在講解《中國早期的人類代表——北京人》時,可以在課堂開始時就引導學生進行討論,讓學生積極提問,比如教師可以先簡單介紹早期人類,然后將時間交給學生,讓學生來討論,學生在討論中遇到問題時就會向教師提問,從而達到鼓勵學生提問的目的。比如有學生就提出了:早期人類除了北京人之外還有哪些?國外有早期人類嗎?教師也要積極回答學生問題,認可學生的積極提問。
為了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教師也要注重采用一些特殊的教學手段來引導學生提問。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選擇恰當的教學手段,比如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來激發其問題意識,或者對學生的提問行為給予一定的獎勵,從而促使學生更加積極地提問。教師在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來引導學生提問時,可以將學生感興趣的材料與歷史結合起來,然后講解給學生聽,從而激發其學習興趣,學生也就會樂于參與其中,并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教師還可以制定提問獎勵制度,比如學生每提出一個高質量的問題后,給學生記分,當學生積分達到一定數值時,可以給學生發放物質獎勵或者小獎狀來鼓勵學生。這樣就能更好地調動學生的提問積極性,培養其問題意識。比如教師在講解《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時,可以先以五四青年節為出發點,然后就會有學生提問:五四青年節是為什么設立的?這時教師就可以順利引入到課程教學中。另外,還有很多學生提出了其他一些不相關的問題,浪費了課堂時間,教師可以通過積分獎勵來引導學生去提出高質量的問題,比如對提出“五四青年節起源”這一問題的學生給予加分,從而引導學生將提問與課堂緊密聯系起來。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還要注重基礎校園文化的建設,為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營造一個良好的大環境。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教師應將歷史元素加入其中,可以在校園中擺放一些歷史名人的雕像、畫像,也可以選擇定期開展歷史知識競賽,通過多種多樣的歷史文化活動,促使學生去了解歷史、學習歷史,并在學習道路上多質疑、多提問。比如在校園中拜訪歷史名人的雕像、畫像時,教師可以選擇一些具有爭議的人物,從而促使學生去討論這些名人,開展爭論,引導學生形成自由、開放的思想,比如教師可以拜訪孫中山的雕像,學生就會分成兩派,開展爭論,教師應為學生的爭辯提供適當的解答,幫助學生了解更多的歷史名人知識。另外,教師還可以組織開展歷史知識競賽,并鼓勵學生去報名參加,參賽學生在競賽的激勵下,會更積極學習歷史,也會在學習中提出更多問題來,隨著提問頻率的增加,學生也就會養成提問的習慣。所以教師應注重校園基礎文化的建設,為學生問題意識培養營造一個良好的大環境。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廣大教師可以參考本文方案,先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提問環境,鼓勵學生多提問,再利用多種手段來引導學生提問。此外,教師還要注重校園文化大環境的建設,建立一個倡導提問、鼓勵提問的大環境,從而促使學生敢于提問、樂于提問,提升學生的問題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