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猛猛
(山東省利津縣第二實驗學校,山東 利津)
每個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都可能犯錯,批評作為教育的基本方法之一,是教師通過糾錯來幫助學生更好地發展。可是在工作中,面對批評后學生的抵觸情緒、家長的過激反應、媒體的輿論壓力甚至學校的壓力,我常常感到不知所措或畏首畏尾。如何正確有效地實施批評教育關系著孩子的健康成長、班級管理教學的成敗,下面就批評教育的有效策略進行探討。
不能對犯錯的學生從心底產生厭惡感,注重用愛心對犯錯學生進行感化,真正做到“以愛育愛”。睿×活潑好動,課上老是做小動作,課后喜歡與人打打鬧鬧,有時還搞點惡作劇。這不,上課時同桌從他面前走過,他腳一伸使了個絆子讓同桌摔倒在地,老師正好進入教室,一看又是睿×,氣不打一處來,口不擇言地說:“不愿上課,就滾出去!”睿×不依了,大吵大鬧:“你憑什么不讓我上課?我要回家告訴奶奶去!”我見狀,立即把睿×帶到辦公室,先是給他倒了杯水,然后拉把椅子在他跟前坐下,說:“睿×,今天是不是哪里不舒服?還是心情不舒暢呢?這段時間爸爸媽媽回來過沒有?”睿智聽我這么說,不好意思地答道:“老師,沒事的,我錯了,我不應該捉弄同學,更不應該頂撞老師。”這樣一個叛逆的孩子在老師的關愛和尊重的話語下低下了頭,這樣要比單純的訓斥效果要好得多。老師理應秉持尊重的底線原則,將學生視為與自身平等的地位,讓學生在接受批評的過程中感受到平等、民主與公正的力量。否則,不尊重學生個體,甚至直接對學生實行“有罪推定”,這樣只能使批評行為適得其反。
學生犯錯很多時候是有原因的,一旦老師與學生進行了積極溝通,那種嚴厲的批評則更加有效,甚至溝通之后即可達到相應的效果而不需要進行批評。據英語老師反映,曉×的家庭作業有抄襲的可能,因為雖然他的作業正確率很高,可是課堂檢測卻錯誤百出。英語老師已經找他談了幾次心,提醒他獨立完成作業,可抄襲問題依然不改。其實曉×并不是一個頑固不化、屢教不改的孩子,可他為什么老是抄英語答案呢?我決定和他單獨溝通一下,了解一下背后的原因,原來曉×的英語一直學得比較吃力,因為他小學在其他學校上的,基礎沒打好,孩子又比較好面子,不想作業出錯太多,所以就想方設法抄答案,我告訴他:愛面子沒錯,證明有上進心,但以一種錯誤的方式維護所謂的“面子”,那就是可笑的虛榮,不僅會讓自己的成績越來越落后,還會使自己喪失做人最可貴的品質。最后,他為自己的荒唐想法和行為后悔了。學生雖然是成長中的個體,但學生對于事情的反應多數時候還是較為靈敏的。一旦錯誤發生,多數學生會理性判斷自身的行為。這時老師應做好溝通的準備,以積極的溝通為批評做準備,將溝通與批評相融合,更能發揮批評的效果。
對學生的批評不一定都是不當行為發生時即刻進行,把握好批評的時機需要因生制宜、因時制宜、因事制宜。帥×是辦公室的常客,隔三差五地因同學或任課老師“告狀”而被請進辦公室。可是他沒有一次能爽快地承認自己的錯誤,總是千方百計地否認事實或推卸責任,批評教育的效果可想而知。一次,我剛到教室窗口,就被一個紙團擊中。扔紙團的不是別人,正是坐在窗口的帥×。我立即把帥×叫了出來,不給他任何辯解的機會:“你的紙團扔到我身上了,為什么隨便扔紙團?”這次帥×沒有抵賴,老老實實承認了自己的錯誤。我趁機教育他為人要誠實,知錯改錯,掩飾錯誤是錯上加錯。帥×終于真誠地向我道歉,請求老師的原諒。學生對自身不當行為的認識具有差異性,我們需要根據學生個體差異尋找恰當時機,創設批評情境,給予應有尊重,讓學生在批評與自我批評中達成自省,實現效果的最優化。
對犯錯學生進行批評教育后,學生心理會發生不同的變化,有的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并能積極改正。有的雖然當面承認了錯誤,但是過后依然我行我素,對自己的錯誤行為仍然不去改正。有的認為老師對自己有了看法,自己不再受老師喜歡,從此就情緒低落,學習失去了積極性。后兩種情況都需要老師及時談心引導,讓學生及時恢復健康積極的心態。家×是班上一個學習很認真的孩子,也很喜歡和老師親近,但在一次物理考試中作弊,但當我把她叫到辦公室問情況時,她卻怎么也不承認作弊,直到我把被抄襲的同學找來作證,她才無話可說。為此我對她進行了嚴厲的批評,而且直接上升到了個人品質差。過后很長一段時間我發現她上課基本不抬頭,平時也變得沉默并有意回避老師。為此,我主動找到她并進行了開導,告訴她只要能改正錯誤依然是老師眼中的好孩子,經過開導,家×慢慢地恢復了學習的積極性,和老師也更親近了。孩子的心靈是稚嫩的,需要老師細心的呵護,才能健康地成長。
老師是學生成長期間的重要他人,失去了老師的批評,學生的成長必定是雜亂無章的——因為學生畢竟是未成年人,其理性認知與自我審視的能力仍十分有限。老師積極行使批評權,不僅是盡教師之責,也是對學生成長的真正守望與悉心呵護。反之,濫用或放棄批評權,則必然喪失老師在班集體生活及學生個體成長中應有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