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聰
(四川省成都七中〈高新校區〉,四川 成都)
2018年全國高考化學科考試大綱明確指出:“為了有利于選拔具有學習潛能和創新精神的考生,以能力測試為主導,將在測試考生進一步學習所必需的知識、技能和方法的基礎上,全面檢測考生的化學科學素養。化學科命題注重測量自主學習的能力,重視理論聯系實際,關注與化學有關的科學技術、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以促進學生在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全面發展強化化學實驗。”
通過考綱看出培養學科素養與應試并不矛盾,而是能夠相互促進的。下面,我從以下幾方面談談怎樣運用課堂評價促化學學科素養形成。
隨著學生實驗的深入,同學們首先親身體驗到了濃度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同學們面對不同的實驗現象,顯得很有興趣,小組討論激烈,從學生交流中可以看出他們能夠從活化分子相關理論進行分析,但是不熟練。這時老師并沒有直接評價學生的對錯正誤,而是引導學生結合本節課核心問題,讓同學們自覺把注意力集中到緒言中的有效碰撞理論中。同學們結合相關知識,自然的從理論角度分析產生現象的深層次原因。此時,學生顯得比較興奮,想繼續從實驗和理論的角度加深體驗不同外界因素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
通過實驗教學評價,引導培養一般的科學方法。在充分激發學生探究興趣之后,此時老師順勢提出學生活動“探究溫度、催化劑、壓強對速率的影響”。有了之前的理論分析,學生對這幾個實驗現象的分析比較到位。至此,本節課的重點知識已經由學生自主生成,整個過程通過探究實驗、驗證實驗、素材分析等活動讓學生高度參與。在探究過程中引導學生體驗猜想—實驗設計—實驗驗證—得出結論的科學研究方法,讓學生在建構知識的同時,激發學生深入思考,在理論和實踐中讓學生收獲化學學科方法。通過實驗方法改進的引導,培養創新能力。化學實驗是體現化學學科特色、培養創新能力的重要方法。
教師的課堂教學評價,直接影響到學生對知識技能的掌握和思想感情的發展。新課程課堂教學評價倡導的基本理念是:關注學生發展。在課堂教學評價中要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發展為本。在學生探究濃度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實驗時,學生根據濃度的影響,速率應該是逐漸減慢的,但是事實卻加快了。對此,學生分析原因時明顯思路不清晰,感到吃力。學生回答完后,老師并不是簡單評價好與不好,而是進行引導“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很多,在實際分析過程中往往要綜合進行思考”。此時,學生顯得非常安靜,學生進入深層次思維狀態,對所學知識進行再思考。短暫寂靜之后,學生開始自主說出“還可能是溫度或者催化劑影響”,學生豁然開朗。從實際課堂效果來看學生能夠自發進入深度思考的狀態,當獲得成功后,學生的喜悅溢于言表,情不自禁地表達出自己的觀點。老師在評價時不只是簡單的判斷或褒獎,而注重具體引導,從更多地從內容方面去點撥和啟發,有效地激發學習動機。
教師恰當的課堂評價,能激發學生的熱情,學生在寬松、和諧、民主的自由空間里與老師、學生進行深度的思維碰撞,獲得成功的體驗。
自主、合作、探究既是一種學習方式,又是一種學習途徑,而且還是一種學習過程。“自主—合作—探究”科學地反映了學生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由具體到抽象地獲取知識和能力的流程。高中化學課程改革強調以科學探究為主,重視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完、勤于動手。因此,在課堂上通過學生高度參與課堂教學的環節,不僅能夠點燃學生學習的火焰,還能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逐漸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探究方法。
教師更多的是激發者的角色,老師提出課題,學生在情景中做出猜想,然后學生將經自己思考的方案拿到小組討論,在交流中確定方案,最后實驗探究。老師再根據學生的匯報情況引導學生反思體會。從這節課中,我們可以看到教師根據學生的現場生成情況不斷地調整教學設計與評價方式,其目的就是為了引導學生在原有知識與思維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循序漸進,引發學生思維的碰撞和深度的思考。從學生的交流中,我們也可能得知,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之中,在教師的引導與鼓勵下,調動原有的知識,反思自身、同學與教師的問題與觀點,更自覺地投入到問題的發展、解決、再發現之中。
這樣的課堂評價引導找到了應試和素質教育的平衡點,二者相輔相成。我在這樣的課堂教學中看到教育教學的本源,學生充滿了熱情,在思維的碰撞中相互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