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紅
(福建省石獅市第一中學,福建 石獅)
2016年教育部發布了《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成果,“學會學習”作為其中六大核心素養培養目標之一引起了大家的關注,而與核心素養培養目標相配套的新高考改革,在浙江、上海進行試點后,今年九月份即將在我省全面啟動,這就意味著未來教育對學生的自我認知、自我規劃、自行選課、自我評估、自我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目前,“保姆式教育”在很多學校普遍存在,甚至連早讀、自習課都是統一要求,長期如此,勢必使學生陷入被動學習,被動等著老師發現問題,缺乏科學支配時間的能力,自主意識非常薄弱,自主管理能力極差。升入高中后,老師的管理方式發生了重大變化,面對科目增多、壓力增大、難度提高,各種問題便陸續暴露出來。如果我們沒有清醒地認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那么即將啟動的選課走班制度的推行將困難重重,新高考改革將很難取得成功,對學生未來的發展也將產生嚴重的影響。
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是經過長期的培養、訓練和實踐逐步形成的,要從認知、課程設置、考核評價等方面進行積極的探索。
從家長層面,現代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家長們長期包辦代替,對孩子百般呵護,除了學習和參加各種培訓班,什么家務都不用承擔,造成孩子依賴性強,生活能力差;從學校層面,安全重于泰山,教學質量是生命線,認為給學生很多自主時間是浪費,影響教學質量,盡量把學生的課余時間都安排在學習上。可以說,學生缺乏自主管理能力,絕大多數原因還是家長和學校長期缺乏統一認知造成的。怎么辦?一是要統一認識,這是學生終身發展所必備的素養,是學生不可或缺的技能,并非只是作為學校的宣傳內容之一。二是“放手”,生活上放手,學習上放手,讓孩子從自主中學習自主,自己的事自己來做,自己的困難自己解決,自己的選擇自己負責。三是不可急于求成,要做好學生經常犯錯的心理準備,有犯錯就會有反思,有反思才會有成長,要多加鼓勵,成為他們堅強的后盾,要切實發揮好示范作用,以身作則、主動學習、與時俱進。
首先,學校要積極構建適合培養學生自主管理能力的課程體系。筆者認為,在國家課程校本化的過程中,如何結合本地、本校特色和實際,設置貼近學生認知水平、心理特點和能力發展的課程是每個學校必須認真考慮的問題,如果學生自主管理能力通過系統的培養和訓練,反過來也必將大大促進他們學習成績的提升,并將終身受益。自主管理課程應該從低年級開始設置,最遲從小學三年級就要開始,每周一節,要固定老師,不是誰都可以上,要固定時間,不允許被隨意占用,要豐富內容,把自主管理能力的培養要求融入文化課中,延伸到課堂紀律、作業完成、學習質量和德育活動的各個方面,要積極關注目標的設置和調整,要解決好與課內學習任務之間的關系,要引入競爭機制,讓學生在比中學,在趣中學,在樂中學,在學中做,在做中反思、成長。
其次,學校要給學生足夠的自由支配時間。學校要嚴格按照國家規定設置課程,不能隨意增加學生的課業負擔,任何剝奪學生自由支配時間的措施和行為,都是對自主管理能力的扼殺。筆者非常欣賞福清德旺中學的做法,4點到6點半晚修前都是學生自由支配時間,可以在這段時間里自由地玩耍、嬉戲、聊天、打球、看書、參加興趣小組或社團活動等,學校變得更加朝氣蓬勃,考試成績不是下降反而上升了。
近年來,也有不少學校或教師對培養學生自主管理能力進行了嘗試,大多是半途而廢或以失敗告終,主要還是缺乏配套的自主平臺和考核評價機制,對教師而言,工作量和工作成績得不到認可,缺少具體的考核依據和量化數據;對學生而言,不知在這些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里有什么事可干?怎么干?學校要根據本校、本市特色打造各種學生喜聞樂見的自主平臺,如學習平臺、科技平臺、藝術平臺、管理平臺、公益平臺和學生社團等,供學生自行選擇,任務目標、積分辦法或各種評價方式要清晰明了,除了學科考試成績,參加各種活動的積分要作為學期考核評價的重要指標,杜絕唯分數論。同時,要把評價延伸到生涯規劃,據報道,65%的大學生就業與專業不對口,40%的學生不滿意所選專業,這正是在高中階段缺乏生涯規劃指導所導致的結果,學校只有努力加強這方面的指導和評價,才能讓學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得到很好的培養,并在未來激烈的社會競爭中占得先機。
孩子是國家的希望,未來的主人,學校從小重視對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養,將促使他們更好地形成其他核心素養,實現自我生命的價值,在認知、情感、信念和意志等領域也將大有作為。作為學校,作為教育工作者,應該清楚地意識到中考、高考是一時的,而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形成卻是一個漫長甚至是極為艱辛的過程,需要學校、教師拋除功利心,統一認知,在課程設置、考核評價等方面潛心研究,推陳出新,全力以赴,始終保持耐心、恒心和信心,帶領孩子們走得更遠、飛得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