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桂生
摘要:在我國加速轉型,深化改革這一關鍵歷史節點上,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為我國轉型期法治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面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化建設,不斷完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不斷加強法律制度的遵守、執行和適用,把馬克思主義法律思想不斷的中國化,繼承和發展中華傳統法律思想的精華,借鑒一切促進人類進步的法治思想及其成果,成為轉型期中國法治建設的現實基礎和理論訴求。
關鍵詞:轉型期;法治;現實基礎;理論訴求
中圖分類號:D920.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8)02-0033-03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三中全會就中國轉型期不斷深化改革開放,表決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決定”中關于完善產權制度、確保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完善人權司法保障制度、加強反腐敗體制機制創新和制度保障、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等內容,為轉型期中國法治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4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于在北京召開。四中全會專題討論了依法治國問題,表決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盡管我國改革開放、法治建設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但仍然面臨諸多挑戰,例如人民對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類民生問題等等。《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表決通過,標志著我國將向著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進行一體化建設邁進,以保障和諧社會和“中國夢”的實現。然而進行轉型期中國法治建設研究,首先要對其現實基礎和理論訴求進行研究,否則無異于“空中樓閣”,缺乏研究基礎、現實價值和意義。一、轉型期中國法治建設的現實基礎
在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繼續加快轉型期中國法治建設的速度,滿足我國政治經濟體制改革的需求,這是建設具有中國特設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我國轉型期法治建設要求將法治國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進行一體化建設,不斷完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不斷加強法律制度的遵守、執行和適用,體現社會主義法律的公平正義,這是我國轉型期法治建設的現實基礎。
(一)法律體系建設是構建法治國家的前提和基礎
回顧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法律體系建設的歷程,是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經過各方面堅持不懈的共同努力下,才取得了今天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這一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尤其是文革結束后,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進行“真理標準大討論”和撥亂反正,先后于1978年、1982年通過了第三部和第四部現行憲法,逐步從“文化大革命”的陰影中走出,逐步恢復了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一府兩院的工作和職能,重新確立了憲法作為根本大法的法律地位。憲法作為國家法律體系的“統帥”和“母法”,是其他一切法律法規的制定依據。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政府根據國家和地方政治經濟體制改革的需要和實際,不斷探索和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據不完全統計,截至到2010年底,我國已制定現行有效法律236件、行政法規690多件、地方性法規8600多件,并全面完成對現行法律和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的集中清理工作。目前,涵蓋社會關系各個方面的法律部門已經齊全,各法律部門中基本的、主要的法律已經制定,相應的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比較完備,法律體系內部總體做到科學和諧統一。2011年3月10日,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的吳邦國同志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莊嚴宣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國家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的各個方面實現有法可依,黨的十五大提出到2010年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立法工作目標如期完成。”[1]轉型期中國法律體系的確立與完善,是轉型期中國法治建設的前提和基礎,為“依法治國”和不斷進行的政治經濟體制改革提供了可靠的法制保證。
(二)法律制度的遵守是建設法治社會的中心環節
法律制度的遵守又稱法的遵守,簡稱守法,是指在社會主義國家里,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和全體公民,即所有的社會主體都必須恪守法律的規定,嚴格依法辦事,依照法律規定行使法定權利和履行法定義務,做法所要求或允許做的事,不做法所禁止的事。鄧小平同志提出的“有法必依”就是對社會主體遵守法律的通俗詮釋和對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信仰的最基本要求。法律制度的遵守是構建法治社會的中心環節。轉型期的中國社會是從倫理型社會向法理型社會轉型的社會,良法必須得到遵守,才會實現其價值。社會主體對法律制度的遵守,是伴隨我國不斷深入進行普法教育活動,而不斷加強的。文化大革命中,公檢法等國家司法機關被破壞嚴重,法律制度被肆意踐踏。文革結束后,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社會上違法犯罪日益增多,暴露出社會成員法治意識淡薄,有法不依的問題。1985年11月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轉發了《關于向全體公民基本普及法律常識的五年規劃》的通知,通知指出“各級黨委、政府和各單位領導,要結合普及法律常識這項工作,認真檢查本地區、本部門、本單位遵紀守法的情況,總結經驗教訓,訂出改進措施,切實增強領導干部和廣大工作人員的法制觀念,提高遵紀守法的自覺性。對違法亂紀、觸犯刑律的人,特別是違法的‘執法者,必須嚴肅依法追究,盡速查處,做到件件有著落。”[2]自此黨和國家將普法宣傳教育活動作為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長期來抓。2011年我國迎來了第六個普法宣傳教育活動,簡稱“六五普法”。在2011年3月2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轉發《中央宣傳部、司法部關于在公民中開展法制宣傳教育的第六個五年規劃(2011-2015年)》的通知中,黨和國家明確將法制宣傳教育工作作為提高全民法律素質,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一項重要基礎性工作進行了表述。在我國社會轉型期,通過連續不斷的普法宣傳教育活動,對公民和其他社會主體進行法制教育,同文革流毒、封建主義腐朽思想、資本主義的“西化”和分裂作斗爭。唯有不斷的進行法制宣傳教育,使每一個社會主體都學習法律、遵守法律、運用法律,才能真正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信仰,構建法治社會,使我國在社會轉型期間的法律制度遵守不斷邁上新臺階。endprint
(三)法律制度的執行是建設法治政府的關鍵和必然選擇
法律制度的執行又稱法的執行,簡稱執法,是指所有國家機關及其公職人員依照法定職權和程序貫徹實施法律的活動。法律制度的執行是構建法治政府的關鍵和必然選擇,人民制定的“良法”,最終是要靠國家機關及其公職人員來執行和維護的,這關乎社會主義社會的公平與正義。國家行政機關及其公職人員作為法律制度的執行者,每一個具體行政行為的作出,都必須要有法律依據。司法機關及其公職人員作為法律的適用者,都必須嚴格按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和法律規范進行適用。這成為公務員招錄和司法資格取得,所必須具備的條件之一。改革開放35年來,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已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階段。伴隨經濟全球化時代的到來,轉型期的中國社會也進入到了資訊網絡越來越發達的時代,再加之普法宣傳教育活動的不斷深入,公民法治意識越來越強,公民對轉型期中國社會的公平正義也越來越關注,并且要求法律制度的執行要堅持“執法必嚴”的原則。這無疑是對法律制度的執行提出了更高要求,國家機關及其公職人員不僅要“以人為本”、“依法辦事”,更重要的是要通過公正執法來化解社會矛盾,要有“老虎”、“蒼蠅”一起打的勇氣和決心。處于轉型期的中國,改革開放已經入到“深水區”,社會結構和利益格局面臨著深刻調整,部分地區和一些領域的社會矛盾依然突出,例如環境保護、食品安全、教育公平等民生問題,需要下大力氣依法治理。2010年至2013年,我國政府對一系列人民群眾關心的環境保護案件、食品安全案件、校車安全案件等等進行了依法查處,查處過程公開透明。通過公正執法,打擊了違法行為,維護了國家和人民的合法權益,有效的化解了部分社會矛盾。盡管我國法律制度的執行已取得很大成績,但面對改革過程中的新形勢、新問題,還有很多工作要做,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四)法律制度的適用是轉型期中國法治建設的必要保證
法律制度的適用又稱法律適用,是指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依照其職權范圍把法律規范應用于具體事項的活動,一般特指司法機關把法律規范應用于具體案件的活動,這是轉型期法治中國、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化建設的必要保證。鄧小平同志曾經說過“公民在法律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人人有依法規定的平等權利和義務,誰也不能占便宜,誰也不能犯法。不管誰犯了法,都要由公安機關依法偵查,司法機關依法辦理,任何人都不能干擾法律的實施,任何犯了法的人都不能逍遙法外。”[3]鄧小平同志的一系列講話,無疑是在強調“違法必究”這一法律制度的適用問題。“違法必究”正是對社會主義公平與正義的維護和法律適用的目的及價值的體現。2013年9月我國人民法院相繼公開開庭審理了,人民群眾關注的一系列反腐案件。案件庭審情況實時通過電視、廣播、報紙、網絡不斷向公眾公開或是播報。司法機關依據法律程序,保障被告人的合法權益,“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依法進行了審理和宣判,再一次體現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違法必究”的法治原則。法律制度的適用最終是要依靠司法機關的工作人員來實現的,這就要求有一支高素質的政法隊伍來對法律制度進行適用。政法隊伍的建設是法律制度適用的前提條件。政法隊伍的業務素質、政治素質關系到法律適用的“質量”;關系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罪責刑相適應”等一系列法治原則的落實;關系到是否能夠符合社會主義法律的本質和法律適用的規律。因此,要加強轉型期中國法律制度的適用,就必須不斷加強司法機關和政法隊伍的業務素質、政治素質的建設,使之相互適應、相互協調促進。二、轉型期中國法治建設的理論訴求
轉型期中國法治建設的過程是我們黨總結歷史經驗的過程;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的過程;也是我們國家不斷發展進步的過程。實踐證明:在這一過程中,要求我們不斷的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把馬克思主義法律思想中國化;需要我們繼承和發展中華傳統法律思想的精華;需要我們借鑒世界上其他國家促進人類進步的法治思想成果,這是我國轉型期法治建設的理論訴求。
(一)轉型期中國法治建設要求將馬克思主義法律思想不斷中國化
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法律思想作為中國法治建設和發展的指導思想是轉型期中國法治建設的內在需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最重要的是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永葆本色的法制根基。馬克思主義法律思想的中國化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轉型期法治建設的理論訴求之一。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奠定了我國改革開放的基石。自此,中國社會加速了從社會主義社會向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社會,從傳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型。從黨的第二代領導核心到黨的第五代領導核心,不斷探索和深化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體制改革。作為上層建筑的法制建設與法治理念與政治經濟體制改革的實踐密不可分。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不斷加強法治建設,先后提出了“十六字方針”、“依法治國”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等一系列符合中國實際的重要法治思想和法治觀點,這些馬克思主義法律思想中國化理論成果為我國加快社會轉型提供了法治思想上的保障。轉型期中國法治建設的過程就是我們不斷將馬克思主義法律思想中國化,不斷發展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過程。通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以憲法和法律的形式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導地位;確立國家一切權力屬于人民、公民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確立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等等,就是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的實際相結合,發展馬克思主義法律思想的最好典范。
(二)轉型期中國法治建設需要對中國傳統法治思想精華的不斷繼承與發展
轉型期中國法治建設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實踐證明,僅僅依靠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法治思想,是沒辦法建成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的,還需要將中國傳統法治思想精華這一關鍵要素納入到馬克思主義法治思想中國化的研究范疇來,使其具有“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源自于中國的實際和中國傳統法治思想的精華。對中國傳統法治思想精華的繼承和發展,不僅是中華文明傳承的內在要求,也是轉型期中國法治建設的理論訴求之一。中華五千年文明孕育了世界五大法系之一的“中華法系”,雖然早已解體并且其中不乏歷史局限性和糟粕,但其法治思想的精華對整個中國乃至世界的影響巨大。孔子在兩千多年前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被譽為處理國家間政治、經濟關系的“黃金法則”,鐫刻于聯合國總部大廳。《尚書》里《五子之歌》中記載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思想;《管子》中記載的“威不兩措,政不二門,以法治國,則舉措而已”思想;《韓非子》里《有度》中記載的“法不阿貴,繩不繞曲”思想;法家的“刑無等級”思想等等,均與當代“以人為本”、“依法治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和原則相一致。對中國傳統法治思想精華的傳承,將其古為今用,需要不斷繼承和發展,不斷挖掘中國傳統法治思想的精華及其對當代轉型期中國社會的現實價值和指導意義。endprint
(三)轉型期中國法治建設追求在全球化視野下,借鑒促進人類進步的法治思想成果
轉型期中國的法治建設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法治建設,應立足國情,以“三個有利于”為標準,秉承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在全球化視野下,積極學習和借鑒促進人類進步的法治思想及其成果,這不僅是我國轉型期法治建設的理論訴求之一,也是促進我國法治建設不斷邁上新臺階的有效途徑之一。“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與資本主義法治思想有本質的區別,同時,又有一定的歷史聯系”。“其中某些觀點甚至個別理論也為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提供了有益的借鑒。這些理論與觀點有:人民主權論、基本人權論、權力制約論、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論、法律至上論,等等。[4]自1978年至今,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和經濟社會的不斷變化,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根據我國客觀形勢的發展需要,在借鑒促進人類進步的法治思想及其成果的基礎之上,分別于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先后通過了四個“憲法修正案”,對1982年憲法逐步進行了修改和完善。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先后“將國家‘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以及‘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將長期存在和發展等內容寫入憲法,推動了我國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等各方面的發展和進步”。[5]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組成部分,法律制度體系的不斷完善和發展,不僅需要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銳意進取,不斷創新,還需要不斷學習和借鑒一切促進人類發展的法治思想及其成果,為“我”所用。三、結語
轉型期中國法治建設的過程是將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進行一體化建設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法治國家”是現代化國家的目標,“法治政府”與“法治社會”則是階段性目標。首先要實現法治政府,其次是法治社會,最終達到法治國家的目標。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在這一關鍵歷史節點上,需要我國不斷完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不斷加強法律制度的遵守、執行和適用,把馬克思主義法律思想不斷的中國化,繼承和發展中華傳統法律思想的精華,借鑒一切促進人類進步的法治思想及其成果,體現社會主義法律的公平正義,保障和諧社會和“中國夢”的最終實現。
[參考文獻]
[1]吳邦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工作報告[N].人民日報,2011-3-19.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辦公廳.中共中央、國務院轉發<關于向全體公民基本普及法律常識的五年規劃>的通知[J].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1985(36):1171.
[3]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2.
[4]中共中央政法委員會.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讀本[M].北京:中國長安出版社,2009.17.
[5]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N].人民日報,2011-10-2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