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共建“一帶一路”,涉外法律服務的配套建設是重要環節,其中涉外法律服務隊伍的建設、管理和服務是涉外法律服務配套建設的重要內容。大量涉外民商事關系的涌入和涉外案件的增加,在為涉外律師提供更多機會的同時,也對涉外律師和律師管理服務提出更高要求。司法行政工作應與時俱進地進行配套的管理和服務,提高律師涉外法律服務水平,為律師提供外國法查明路徑,開展涉外法制宣傳,為涉外律師提供更好的法律服務環境。
關鍵詞:“一帶一路”;法律沖突;涉外法律服務;外國法查明;司法行政服務;法制宣傳
中圖分類號:D922.29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8)02-0047-03
作者簡介:孫云霞(1980-),女,天津大學仁愛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經濟法、國際經濟法和國際私法。
一、“一帶一路”建設中涉外法律服務面臨的新形勢
“一帶一路”鼓勵拓寬貿易領域,加快投資便利化進程和拓展相互投資領域,因此其推進過程中必將增強相關各國民間交往,促進涉外民商事活動的豐富發展,在此背景下涉外法律服務面臨全新形勢。
(一)“一帶一路”建設對法律服務及律師行業的影響
在“一帶一路”倡議推進中,法律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一帶一路”倡議中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目標的實現,有賴于相關各國完善的法律制度來支撐。沿線各國共建“一帶一路”不僅將帶動中國和沿線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也將為沿線各國法律服務的快速國際化帶來契機。從2010年到2014年,全國一審涉外(包括涉港澳臺)案件達144000多件,同比上升53.49%。2015年5月最高人民法院發布《關于人民法院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司法服務和保障的若干意見》,同年7月發布涉“一帶一路”建設第一批典型案例,2017年5月發布涉“一帶一路”建設第二批典型案例。《意見》強調充分保護涉“一帶一路”建設糾紛中當事人的訴訟權利、依法行使司法管轄權,妥善解決國際司法管轄沖突,典型案例所涉的法律問題具有很強的代表性,反映“一帶一路”建設期間跨國法律糾紛主要集中在國際民商事領域,糾紛所涉知識基本屬于國際經濟法和國際私法兩個部門法學。
(二)“一帶一路”建設面臨更為復雜的法律沖突現象
“一帶一路”建設中發生的最主要的法律沖突表現為,對同一涉外民商事關系,沿線各國民事法律規定各不同而發生的法律適用上的沖突。其現實意義是各國不同的民商事法律規定在同一個案件中都主張適用而在這些法律之間發生沖突,這種沖突的解決要求法官能依據一定的原則選擇法律,同樣要求律師能依據一定的規則預判法官的選擇,并通過這種預判指引當事人的行為以期實現當事人合法利益的最大化。“一帶一路”沿線涉及將近70個國家,其法律體系涉及英美法系、大陸法系、伊斯蘭法系,各法系之間存在沖突,同一法系內也存在規范沖突。而且中國建設“一帶一路”所涉及的法律制度不僅僅局限于國家之家的法律沖突,還包括中國所加入的國際組織和締結的國際條約之間、以及國際條約與中國國內法之間的沖突。
(三)“一帶一路”建設對涉外法律服務的新要求
為服務和保障“一帶一路”建設的順利實施,最高人民法院提出《關于人民法院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司法服務和保障的若干意見》,意見提出在“一帶一路”建設中,要大力加強涉外民商事案件的審判工作,為“一帶一路”建設營造良好法治環境,審判過程中要依法準確適用國際條約和慣例,準確查明和適用外國法律,增強裁判的國際公信力。這些指導意見不僅是對法院審判涉外案件的要求,同樣也是對律師提供涉外法律服務的要求,涉外律師在提供涉外法律服務過程中應該能準確地適用國際法、有效地查明外國法、科學地適用外國法。
二、“一帶一路”建設對涉外律師的要求
近年來中國律師行業的執業能力和專業素質大幅度提高,但從事涉外法律服務包括能夠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人才仍比較匱乏,中國律師在國際事務、全球經濟一體化和國際法律服務市場的影響力和參與度與中國對外開放總體目標和經濟發展總體水平不相適應。“一帶一路”建設中一名能夠提供高水平涉外法律服務的律師除了應掌握并靈活運用自己所擅長領域的本國法律知識外,還應該具備國際化視角、國際私法思路、外國法查明能力等,這些能力的取得和維持既有賴于高等院校法學專業教育的基礎,又需要在律師執業過程中不斷加強。
(一)律師應具備國際化視角
律師的國際化視角指律師應具有國際化思維,了解各國法律體系,具備外語學習和應用能力?!耙粠б宦贰北尘跋轮袊蓭煒I的服務對象既有“走出去”的中國企業又有“請進來”的外國企業,既要在中國境內提供法律服務也要面臨去境外為企業服務的情境。涉外律師要從已經習慣了的中國法律思維中掙脫出來,以更客觀、更國際化的角度對案件進行分析。涉外律師應了解相關外國的法律體系,了解不同的法律體系的特點和不同法系國家的法律淵源,對相關外國的實體法、程序法和沖突法的部門劃分有清晰的認知。
(二)律師應具備國際私法思路
各國在維護本國司法主權的前提下,滿足一定條件也承認外國法在本國境內有效,這就會發生一國法院用外國法解決國際民事糾紛的情況。律師在解決涉外民商事案件時,要在了解各國法律框架的基礎上靈活運用沖突法的知識。涉外律師要能意識到法律沖突存在的現實并充分利用各國的沖突法,分析各國法院管轄權,掌握識別依據,會確定準據法,并能發現涉外司法文書被承認和執行的風險,從而做出最有利的法律選擇和法院選擇決策。
(三)律師應具備外國法律查明能力
法官知法,律師同樣應該在專業領域內知法懂法,涉外律師應掌握外國法檢索技能,在國內缺少外國法查明平臺的情況下,律師還應具備從國外數據庫、圖書館網站查找外國法的能力。檢索能力是律師查明外國法并提供法律服務的依憑,只有及時準確地查明外國法的相關內容,律師才能協助當事人做出正確的決策。endprint
三、司法行政工作服務涉外律師隊伍的對策
近年來,全國各級各地司法行政機關在涉外法律服務隊伍的建設和管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舉措,如自2012年起司法部和全國律協每年實施“涉外領軍人才”培養規劃、地方政府出資培養高端涉外法律服務人才、各地積極開展律師涉外法律技能培養活動等,在涉外法律服務隊伍的建設方面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為了貫徹落實“一帶一路”建設的戰略部署,2015年司法部印發了《關于司法行政工作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意見》,要求各級司法行政機關樹立責任意識,找準工作的切入點,積極投身“一帶一路”建設,要提升我國社外法律服務水平,要積極開展對外法治宣傳,努力為“一帶一路”建設做出應有貢獻。據此圍繞律師培養、律師服務管理和涉外法律宣傳等,還有許多新的工作內容需要納入司法行政工作考慮的范圍。
(一)充實律師的國際法知識
1.加強律師從業前及執業過程中的國際法知識學習。本科及以上學歷的律師在全部律師中占93%,提高法學本科教育階段國際公法、國際私法和國際經濟法等國際法課程的比重,有利于打好未來律師隊伍的國際法知識基礎。司法行政機關和律師協會在日常工作中已經把律師培訓作為經常性工作開展起來,借鑒以往成功經驗,涉外律師專項培訓工作可以通過多種方式針對中國涉外律師隊伍的不足之處開展:如挑選具有一定涉外服務能力的律師重點培養,選派到外國知名法學院學習,培養涉外律師領軍人才;邀請中外涉外法律專家為從事涉外服務的律師做講座等對一般律師進行繼續教育等。
2.建立沿線國家間律師交流與合作機制。通過各國律師之間的交流拓寬涉外律師的國際化視野,通過舉辦論壇、設立學院等方式搭建各國涉外律師的交流平臺,促進中國律師與沿線國家律師的交流與學習,從而使得律師在交流中增加相關國家司法實務經驗。
(二)完善涉外法律服務在律師分類管理制度
為提高律師專業能力和服務水平,進一步加強律師隊伍建設,2017年3月31日,司法部印發《關于建立律師專業水平評價體系和評定機制的試點方案》,在部分省份試點,對律師進行專業水平評價,評價專業類型分為刑事、婚姻家庭法、公司法、金融證券保險、建筑房地產、知識產權、勞動法、涉外法律服務、行政法等。
專業水平評價評定有利于從專業角度對律師進行分類培養和管理,將涉外法律服務作為單獨一類列出表明涉外法律服務的重要性和獨立性。但涉外民商事關系本身并非一種獨立單一的民商事關系,與其他幾類民事關系有交叉之處,因此在申請參評專業限制上,可以將涉外法律服務作為獨立的一個參評專業類別,不占用每名律師限評2個專業的限額,從而鼓勵律師參評涉外法律服務專業。并可以拓展律師專業水平評定的適用領域,賦予其擔任專家證人的資格等,從而提高律師進行某一涉外法律領域的專門研究的積極性。
(三)搭建外國法信息平臺
外國法的查明是沖突法領域的一個難題,也是“一帶一路”建設中涉外法律服務的落腳點。律師在查明外國法方面存在著現實困難,司法行政機關應為律師查明外國法搭建平臺。我國法律為外國法查明提供的5種路徑,包括由當事人提供、由中國駐該國使領館提供、由與中國訂立司法協助協定的締約對方的中央機關提供、由該國駐中國使領館提供、由中外法學專家提供等,而原則上只有法院才有資格請求中國外交機構或締約國上述法定主體提供有關的法律證明,當事人大多無法通過這些途徑查明。而且通過上述外交途徑查找外國法,其環節往往比較繁瑣、復雜,耗時較長,操作性不強。
律師可以利用互聯網,到中國外交部網站、商務部網站、外國政府官網、法律信息數據庫等站點查找外國法。但“一帶一路”相關國家中官方語言有近80種,且主要都是非英語國家,而且有些相關國家的法律法規在網絡上也難以獲得,這更增加了律師查明外國法的難度。雖然法院系統在外國法查明機制建設中已經初步搭建了模型,設立了華東政法大學外國法查明中心、中國政法大學外國法查明研究中心、中國港澳臺和外國法律查明研究中心等,但這些機構主要服務于法院系統,而且設立以來的效果非常有限。司法行政機關應開發“一帶一路”法律服務大數據,搭建外國法查明平臺。查明外國法一直是涉外民事案件中的難點,尤其當需要查明的外國法為判例法時,查明的困難尤為突出。當事人作為外國法查明的義務主體,與法院一樣面臨查明外國法的難題,而且查明難度更大。司法行政機關應該通過疏通律師外國法查明的途徑,為涉外律師提供外國法查明平臺支持,使律師可以及時、準確地找到外國法的原本及中文譯本,這是司法行政服務涉外律師隊伍的重要舉措。
(四)積極開展對外法律宣傳
法律沖突是提供涉外民商事法律服務面臨的切實困難,將沖突內化,把矛盾消融,形成統一實體法是解決國際民商事法律沖突最為直接有效的手段。但各國法律體系差別非常大,而且各國主權平等,現階段短時間內不可能在“一帶一路”區域內形成民商事領域全面統一的法律。而當事人在簽訂涉外合同對法律進行選擇時往往都會選擇自己更為了解和熟悉的法律,因此擴大區域內中國法律的國際社會影響力,增強中國法律的認同感,是減少區域內法律適用沖突應常抓不懈的任務。
司法部《關于司法行政工作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意見》指出要積極開展對外法治宣傳,通過多種途徑向區域內各國傳播中國的法律制度,增進國際社會對中國法律的認知;要加強與區域內國家的司法合作,充分利用多變合作機制,提升中國在國際法律事務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司法行政機關可以利用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司法部長會議等多邊合作機制,加強法律和司法行政領域的交流合作;推動建立中國—東盟司法部長會議機制,拓展區域合作和交流空間。并可以借助并借鑒中國——上海合作組織國際司法交流合作培訓基地設立的宗旨和機制,形成為“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培養司法人才的常態化制度,并以此為作為中國法律宣傳的平臺。
通過設立長期固定機構的方式,如建立類似孔子學院的法律交流機構,或者直接依托孔子學院在沿線國家廣泛推廣中國法。也可以采取類似英國的“中國律師培養計劃”的方式,定期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律師實施沿線國家律師培養計劃。律師作為維護法律實施的中堅力量,同樣也是法律宣傳的生力軍,在提供涉外法律服務的同時往往也在進行法律宣傳。除了官方直接組織實施法制宣傳外,可以指導律師通過其職業行為開展普法宣法活動。通過中國法的宣傳,形成沿線各國民間對中國法的認同,使其在更多民商事領域的法律適用中選擇中國法律。通過中國法的宣傳,得到沿線各國國家對中國法的認同,使各國在以后的立法司法實踐中逐漸趨同。
四、結語
為“一帶一路”建設保駕護航,培養涉外法律服務隊伍,為涉外律師提供法律查明通道,在“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宣傳中國法律,為涉外律師提供更好的國際法律環境,司法行政機關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藍?,F代法律[EB/OL].http://www.bcisz.org/html/LHYF/145.html,2017-5-23.
[2]北京市律師協會外事委員會課題組.關于“一帶一路”法制建設和法律風險防范的思考[J].中國司法,2016(11):44-49.
[3]司法部研究室調研組.關于司法行政工作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調研報告[J].中國司法,2016(12):28-31.
[4]袁達松,劉華春.“一帶一路”中的中國律師業發展戰略研究[J].中國司法,2017(1):38-45.
[5]向明.外國法查明法律問題研究[J].求索,2016(1):71-7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