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敏
摘要:社區矯正檢察監督一直是我國針對緩刑罪犯制定的重要矯正策略,其中彰顯了中國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以人為本”的核心觀念,刑罰的目的并不是懲罰罪犯,而是引導他們獲得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重新走上一條符合社會主義價值觀念的生活道路。在新刑事訴訟法中,中國貫徹了人道主義思想,堅持寬嚴相濟,對社區矯正檢察監督工作進行了適當的完善,提出了順應時代潮流的新要求。因此有必要對新刑事訴訟法下的社區矯正制度做出新的分析解說,方便檢察人員學習領會。
關鍵詞:社區矯正檢察監督;新刑事訴訟法;工作影響
中圖分類號:D925.2;D926.3;D926.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8)02-0096-02
一、社區矯正檢察監督問題概述
為了保證社區矯正檢察監督工作發揮其真正的價值,首先要對社區矯正檢察監督問題的內涵等做正確的認知。
(一)社區矯正檢察監督相關概念
社區矯正概念來自西方,主要目的是對觸犯刑法的罪犯進行監禁刑罰措施以外的非監禁矯正措施,幫助刑犯進行人格改造。我國在對刑罰制度進行創新的探索、實踐過程中,找到了社區矯正制度,并將其合理運用在自己國家的刑法完善中。
1.基本內涵
社區矯正檢察監督問題是社區矯正制度現存問題的統稱。社區矯正制度是司法行政機關及其派出機構在相關部門和社會力量的協助下,為符合法定條件的罪犯安排一定的思想改造任務與勞動改造任務,從而實現對罪犯犯罪心理與行為惡習的矯正。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由于罪犯心理動向的難以把控、社區檢察監督工作的疏忽等因素,社區矯正可能無法達到預期效果,于是產生了社區矯正檢察監督問題。
2.特征功能
社區矯正檢察監督具有三重功能,首先,通過社區矯正檢察監督可以幫助那些罪行輕微、主觀惡性不大的初次犯罪者、過失犯罪者、未成年人罪犯或老弱殘犯獲得重新改過的機會,幫助他們在社區改造活動中重新正確認識社會、認識自己,最后順利回歸社會。其次,社區矯正檢察監督可以增強相關社區公民的法律意識和社會責任感,促使社區公民在與部分犯罪人員接觸過程中深化對部分犯罪人員的認知,為回歸社會的犯罪人員提供一個平等尊重的社會環境。最后,從根本上起到預防犯罪,將犯罪萌芽扼殺在搖籃里的作用,維護社會穩定,實現中國法治的長治久安。
(二)社區矯正檢察監督問題
在社區矯正檢察監督問題相關概念簡析的基礎上,可以從社區矯正檢察監督工作的三大組成部分——檢察機關、矯正檢察監督對象以及矯正檢察監督工作內容出發,對社區矯正檢察監督問題進行分析。
1.檢察機關角色定位問題
司法檢察機關是社區矯正檢察監督工作的組織者,其在相關部門和社會愛心人士的幫助下,組織起對部分犯罪人員的社區矯正計劃。但需要注意的是,考慮到司法檢察機關的特殊身份,為了保證輕微或過失犯罪人員能夠放下心理包袱,在社區營造的平等、信任的環境中進行人格改造,司法檢察機關在整個社區矯正檢察監督工作中只需做好法律規定的監督檢察工作,而不應該超越法律的規定,直接參與到實施工作中。
2.檢察監督的對象問題
社區矯正檢察監督工作是積極利用各種社會資源、主動整合各類社會力量,對部分罪行較輕、社會危害性不大,不是有意犯罪、主觀惡性較小或者已經經過一段時間的監管改造、表現出了相當的悔改心理、再次危害社會的可能性很小的罪犯,實行針對性的社區管理、教育、改造。檢察監督對象的認定、選擇是社區矯正檢察監督工作的重中之重。如果對接受檢察監督的對象限定的范圍不夠精準,選擇的標準不夠嚴格,就會給本該接受刑罰的罪犯可乘之機,造成中國法治建設的漏洞。
3.檢察監督的內容問題
社區矯正檢察監督工作具有三方面不可替代的功能,為了保證其功能的正常發揮,檢察監督工作的內容需要進行嚴格設計。首先,社區矯正檢察監督工作不能脫離社會、不能脫離生活。接受社區矯正的犯罪人員大多經歷了生活給予的重大挫折變故,導致其在正常的人生軌跡上發生偏離,走上了犯罪道路。社區矯正給了他們一個接觸正常生活、感受生活溫暖的機會,這是社區矯正最重要的部分;其次,社區矯正檢察監督工作要根據不同犯罪人員的犯罪原因做出針對性的引導,要因材施教、因勢利導。
二、社區矯正檢察監督現狀
就社區矯正檢察監督現狀來說,社區矯正檢察監督工作一方面具有現實可行性,另一方面也具有不容忽視的現實困境。
(一)社區矯正檢察監督的現實可行性
自2003年中國在北京、天津、上海、江蘇、浙江、山東6個省市實行社區矯正工作試點以來,社區矯正工作已在全國范圍內取得重大突破,其主要原因如下:
1.社會基礎
根據犯罪人員的犯罪程度來看可分為兩類,一是可以通過非監禁式刑罰措施進行行為矯正的罪行輕微型犯罪;二是必須通過監禁式刑罰措施進行懲治性行為后果的罪行嚴重型犯罪。就我國當下的犯罪趨勢來說,在我國開展區矯正檢察監督工作,緩解監獄罪犯過多產生的壓力尤為必要。而且,社區矯正檢察監督工作相比較其他刑罰措施,其不僅具有懲罰性,更關鍵在于其具有恢復性,這與中國人傳統思想“浪子回頭金不換”相符合。
2.法律依據
2011年,我國通過的《刑法修正案(八)》首次將社區矯正作為全新的刑罰措施推到了大眾視野下,社區矯正檢察監督工作開始跳出六大試點范圍,在全國各大省市予以應用。但直至2011年,社區矯正制度仍與一般刑罰措施相區別,僅僅作為對普通刑罰措施的補充,而非正式的刑罰措施選擇之一。到了2012年,新《刑事訴訟法》出臺后,在第二百五十八條規定中明文表示——“對被判處管制、宣告緩刑、假釋或者暫予監外執行的罪犯,依法實行社區矯正,由社區矯正機構負責執行。”從上述變化中可以看出,社區矯正檢察監督制度在我國的立法上得到逐步的完善,法律地位也不斷提高。endprint
(二)社區矯正檢察監督的現實困境
社區矯正檢察監督工作的開展具有現實可行性,因此得到了支持,但其在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會遭遇一些現實困境。這些現實困境就是社區矯正檢察監督問題產生的來源。
1.客觀困境
社區矯正檢察監督工作依靠的主要力量是社區群眾以及社區群眾所營造出的平等、尊重、信任的社區環境,以此滿足犯罪人員自我更新、自我發展的需求。但出自對犯罪人員的“標簽”式看法,當犯罪人員進入社區接受矯正檢察監督時,只有部分公益性的社會愛心人士愿意向他們伸出援手,在這種環境中罪犯無法從社區矯正中獲取力量。因此,社區矯正檢察監督工作面臨的現實困境之一就是社區環境不能滿足罪犯改造需要的客觀問題。
2.立法困境
就現行生效的立法來看,與社區矯正檢察監督問題緊密相關的刑法只對某些原則性問題做了理論指導,但如何操作實施卻并沒有在法律條文中進行具體規定,造成了司法機關系列工作難以妥善開展,社區矯正也得不到全面落實。主要體現為——監督程序的不完善,矯正過程中罪犯如發生問題,檢察機關會提出口頭糾正、發出糾正通知,但在糾正不被接受的情況下,檢察機關卻缺少相應的強制性安排,只能將監督工作停留在表面。①
3.監督機關存在的思想誤區
首先,社區矯正機構建設不足,缺少專業的社區矯正檢察人員,被判接受社區矯正的犯罪人員不能受到專門針對性的人格改造;其次,地方司法檢察機關和地方社區之間“各自為政”,相互割裂,犯罪人員無法接受系統的社區矯正,司法檢察機關將職責全部下放社區,社區出于各方面原因不能承擔職責,社區矯正變得“名存實亡”,不僅起不到懲罰效果,更起不到恢復作用。
三、新刑事訴訟法背景下的社區矯正檢查監督
新刑事訴訟法的出臺體現了人們對于我國刑事司法實踐的諸多建議,反映了人們對于刑事訴訟法改革所寄予的諸多期望。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一)對社區矯正檢察監督工作有關條文的修改
首先,新《刑事訴訟法》針對問題中一直存在的檢察對象問題作出了修改,認定有資格接受社區矯正檢察監督的犯罪人員類型只有四種——管制犯、宣告緩刑的罪犯、假釋犯和其他暫予監外執行的罪犯。其次,新《刑事訴訟法》針對社區矯正檢察監督工作面臨的客觀困境,在新的法律條文中對社區矯正的執行主體進行了系列規定,要求司法檢察機關在社區矯正檢察監督工作中起組織引領作用,牽頭組織社區基層單位以及地方公安機關,攜手完成社區矯正檢察監督任務。
(二)對社區矯正檢察監督工作的影響
首先,新《刑事訴訟法》對來自社區的社會力量的重視展現出我國法治工作的人道與民主。其次,新《刑事訴訟法》對社區矯正檢察監督工作各方面信息的完善,顯示了社會對社區矯正制度的重視程度不斷上升。自2003年社區矯正試點試行之后,針對非監禁刑罰人員的社區矯正檢查監督工作數量不斷增長,社區矯正檢察監督工作的好與壞直接影響到人民群眾人身財產安全程度的高與低。新《刑事訴訟法》將促使社區矯正檢察監督工作繼續完善發展,繼續肩負起嚴寬并濟的刑罰任務。
[注釋]
①江瀾,張衛平.社區矯正檢察監督的現狀問題與對策[J].北京電力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8.
[參考文獻]
[1]曲伶俐.<刑法修正案(八)>專題研究[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12.
[2]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2012年最新修正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
[3]王琪.社區矯正研究[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7.
[4]王莉莉.新刑訴法視野下我國社區矯正檢察監督問題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4.
[5]幸蒙蒙.論社區矯正的檢察監督[D].西南政法大學,2011,24(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