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網絡不斷發(fā)展,人格權的侵犯領域擴大到網絡里。在網絡虛擬世界里,對人格權的保護越來越重要。侵權責任法第36條對網絡責任的承擔做出規(guī)定,但具體規(guī)定并不完善。《最高院關于審理利用信息網絡侵犯人身權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研究》對侵權行為作了更明確的法律規(guī)制。筆者對網絡中的人格權侵權進行類型化研究,對網絡中具體人格權的侵權形式及一些問題提出自己的觀點。
關鍵詞:網絡侵權;人格權;類型化研究
中圖分類號:D91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8)02-0098-02
作者簡介:任曉璨(1993-),女,漢族,河南人,上海海事大學,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民商法。
一、網絡中侵害一般人格權
一般人格權產生于具體人格權之后,法律在規(guī)定了各種具體的人格權之后,發(fā)現(xiàn)在具體的人人格權之中存在一個一般的概念,即為一般人格權。而一般人格權的范圍也在不斷擴大。人格利益與人格權是兩個容易混淆的概念。一般人格權的權利客體是一般人格利益,對于某些沒有形成權利的人格利益,需要通過一般人格權保護制度來保護。一般人格權侵權主要是侵害了人格尊嚴等人格利益,且不構成對具體人格權的侵犯,被侵害人受到了嚴重的精神損害。筆者認為由于網絡的放大效應和形式的多樣性,現(xiàn)實生活中不重要的人格利益,在網絡中容易受到侵犯。例如:自然人的聲音等,在網絡上極容易受到侵害,因此人格權保護的權益的范圍應該擴大。但也并不意味著在網絡環(huán)境下的受到侵害的人格利益都能上升為人格權。
對于有些權利,學者主張規(guī)定在具體人格權中,對具體人格權的范圍進行擴大。但也有學者主張應規(guī)定在一般人格權中。法院對其判決也不同。例如,全國首例“被遺忘權”案,原告認為有關的個人信息侵犯了其名譽權等以及作為一般人格權的“被遺忘權”,要求百度網絡公司斷開涉案關鍵詞的搜索鏈接、賠禮道歉等。法院判決并未支持原告提出的有關保護其所謂的“被遺忘權”的訴訟請求。“被遺忘權”在我國現(xiàn)行法律中無規(guī)定,不規(guī)定在具體人格權中,可以由一般人格權來進行保護。
二、網絡中侵害具體人格權
在網絡中,對某些人格權侵害較小。而名譽權、隱私權、肖像權、姓名權受到侵害的可能性較大。
(一)侵害隱私權
隱私權中對個人信息的侵犯越來越廣泛,個人信息一旦被非法利用和搜集,將會給我們帶來嚴重后果。目前,有學者提出個人信息保護權。筆者查閱資料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的具體人格權并沒有把個人信息權列入其中。對于個人信息權利的性質目前存在爭議。有“財產權”說和“人格權”說。但筆者認為,個人信息體現(xiàn)了人格特征。大多數(shù)的個人信息都可以直接表明個人的身份,如姓名等,而有些信息無法直接表明其主體身份。對于個人信息的侵犯如果多種信息的結合能夠推斷出主體的身份,筆者認為應該屬于具體人格權中的隱私權。單一的信息并不能識別權利人的身份的,如一個人的多個手機號、車牌號等各種信息可以設立個人信息權進行保護。
網絡中隱私權侵犯的形式:(1)網絡用戶在網絡上公開他人的隱私。如擅自在網絡上披露別人的隱私,“人肉搜索”,例如最近發(fā)生的快遞小哥被打事件,打人者的姓名、地址等公之于眾,輿論的譴責等給其與家人的生活造成了嚴重的影響。(2)個人制造計算機病毒侵犯他人網絡,造成網絡用戶個人數(shù)據丟失。如這兩年3·15晚會曝光的案件,連接免費無線網絡,上傳照片到空間、朋友圈里,黑客截取網絡密碼,從而盜取用戶的照片;通過App軟件打車,購物,由于軟件沒有采取安全措施,存在安全漏洞,用戶的個人信息等很容易被竊取到。(3)網絡服務提供商使用監(jiān)視軟件對訪問自己網站的用戶進行監(jiān)視,例如在用戶注冊申請會員時,要求提供個人信息,然后在利益的驅動下,出售或公開這些信息,給當事人帶來重大的利益損失。(4)網絡公司使用具有跟蹤功能的cookie工具從事跟蹤、利用、公開個人隱私信息活動,導致這些用戶的個人信息的泄露。(5)政府工作人員利用其政府數(shù)據庫使用個人信息侵犯個人隱私。例如最近曝光的工作人員家屬進入公安網查詢藝人的隱私事件,并將藝人的身份證號、曾用名等隱私信息泄露到網上事件等。
網絡中隱私權保護的問題:(1)判斷信息是否和網絡用戶的個人身份相聯(lián)系,通過這些信息是否能判斷網絡用戶的身份,是否構成侵權行為,這些問題都沒有相關法律來規(guī)定。如朱某訴百度公司侵權案件中,百度公司勝訴的理由為百度公司搜集的信息不具有顯著特征,不能通過這些信息判斷其主體身份。(2)網絡隱私權侵權舉證責任分配問題。在網絡侵權案件中,一般侵權案件以過錯原則即“誰主張,誰舉證”,由主張權利被侵害者承擔舉證責任。但是網絡中侵權案件的受害者往往是普通網民,沒有專業(yè)的網絡知識技術,取證較為困難。而相反具有專業(yè)網絡技術的網絡服務提供者者,在證據方面容易得多。我國未規(guī)定專門的司法解釋,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來應對隱私權的精神賠償問題,導致最終審判結果賠償數(shù)額、賠償方式的判決存在較大的差別。
(二)侵害名譽權
網絡中名譽權侵權行為,指侵權人實施侮辱、誹謗等行為,且該行為為第三人所知道,造成被侵權人的社會評價降低。網絡中侵犯名譽權可能為一般網絡用戶,也可能為媒體侵權。侵權的對象可能是自然人,也可能為法人。網絡中侵犯名譽權的侵權形式(1)通過博客、微博等自媒體侵犯名譽權。(2)通過網絡新聞侵犯名譽權。(3)通過網絡社區(qū)、論壇、貼吧等侵犯名譽權。(4)通過電子郵件進行侵權,這種侵權形式只要將內容傳播給第三人即構成侵權。
網絡名譽權侵犯中的問題:(1)一般網絡用戶侵權與媒體侵權的義務承擔有何不同。在生活中,網絡中對他人的名譽權的侵權主體包括普通用戶和媒體。普通用戶在網上散布虛假事實,網絡媒體可能進行轉發(fā)。因此其轉發(fā)過程中是否盡到核實義務,是判斷媒體是否具有過錯的重要因素。但判斷媒體沒有過錯應盡到什么義務,法律并沒有規(guī)定。筆者認為媒體應盡最大可能,通過多種途徑來判斷,其所轉發(fā)的內容是否符合情況,避免其新聞報道與事實嚴重不符,從而侵犯自然人或者法人的名譽權侵犯。媒體是以營利為目的的,因此其承擔的義務更大。普通的網絡用戶通過自媒體等途徑侵害他人名譽權承擔的義務比較小。(2)批評性言論與侮辱性言論的界限。判斷侵犯名譽權行為的成立,需要存在侮辱、誹謗的行為,且這些行為造成被侵權人的社會評價降低。而在法院審理的案件中,侵權者經常以其披露內容為事實進行抗辯。如何區(qū)分批評性言論與侮辱性成為需要法院審判解決的問題。如消費者“差評”引發(fā)的名譽侵權案件,消費者應遵守網絡道德規(guī)范。雖然被告未刪“差評”并不違反法律規(guī)定,但在處理相關糾紛時,應當在維護消費者公正評價的同時,對違反網絡道德規(guī)范的不適當言論采取屏蔽等措施,引導用戶合理評價。endprint
(三)侵害肖像權
發(fā)生在網絡中的肖像權的侵權行為也較為普遍。肖像權的成立需侵權人未經允許擅自使用他人肖像。對于營利為目的這一說法,有學者認為侵犯肖像權必須以營利為目的,法院審理案件也經常這樣進行解釋。筆者認為肖像權的構成要件不包括以營利為目的。依據一般人格權的基本原理,人格尊嚴不具有實在的經濟價值,對人格尊嚴的侵害,可不以經濟為目的即構成侵權,只要構成對人格利益的損害就構成侵權。
對于未經他人同意將頭像與別人的裸體拼接這一行為應怎樣判定,目前有許多爭議(1)有學者認為此種行為,侵犯他人名譽權。筆者認為,此種行為的目的不在于營利,而其最大的損害是造成他人的社會地位降低。網絡中將他人照片進行拼接的行為不符合侮辱、誹謗的行為方式,因此不應認定為侵犯名譽權。(2)應當判定侵犯肖像權,肖像權的構成要件不應以侵權主體營利為目的。前文已闡述筆者觀點。因此,此行為未經同意侵犯了他人的肖像權。(3)筆者認為,此行為不構成對一般人格利益的侵犯,雖說此種行為侵犯了他人的人格尊嚴,但侵犯一般人格權在不侵犯其他具體人格權的前提下才成立,因此,如果認為此行為侵犯肖像權,必然不會侵犯一般人格權。
(四)侵害姓名權
姓名是公民之間的一種區(qū)別的符號,公民可以改變、使用自己姓名的權利。侵犯姓名權的行為在現(xiàn)實中包括干涉、盜用、假冒。
而在網絡這一特殊領域,網名是否受姓名權保護,成為法院審理案件中需要解決的問題。如在侵犯網絡姓名權第一案中,法院審理的焦點問題就在于網名是否受姓名權的保護。注冊的網名被刪除是否構成侵犯姓名權。法院認為網名不能與現(xiàn)實中的人格利益相關聯(lián),不構成侵犯人格權。筆者認為,其應構成侵犯姓名權,因為我國法律對姓名權進行定義,并沒有對姓名進行定義,姓名在網絡中可擴大為網名。法律設置姓名權的作用是為了使公民與他人區(qū)別開來,而網名可以將公民進行區(qū)分,因此其應受到姓名權的保護,對其進行刪除,盜用等行為都算侵犯公民的人格利益,因此都應被判定為侵權。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也提出,加強互聯(lián)網領域立法,依法規(guī)范網絡行為。有效規(guī)范與保障網絡安全應當以充分保障私權為基本前提,只有充分保護個人人格權益,才能夠有效防止網絡侵權行為的發(fā)生,凈化網絡環(huán)境,充分發(fā)揮網絡環(huán)境的積極作用。這就對我國正在進行的人格權立法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雖然不斷出臺網絡侵害人格權方面的法律法規(guī),但其仍然有許多不完善的地方,因此,應不斷加強網絡方面的立法,更好地維護公民的人格權,實現(xiàn)對公民權利更好的保護。
[參考文獻]
[1]王利明,楊立新,王軼,程嘯.民法學(第3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2]張新寶.互聯(lián)網上的侵權問題研究(第1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256.
[3]周江.論網絡隱私權的法律保護[J].法制博覽,2014(03).
[4]孫軍工.關于審理利用信息網絡侵害人身權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負責人答記者問[N].人民法院報,2014,10(3).
[5]王利明.怎樣看待網絡環(huán)境下人格權的保護[EB/OL].http://www.aisixiang.com/data/76373.html,20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