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犯罪衍生犯罪是普遍的現象,并在世界范圍內呈現不斷增長之勢,因此,要有效預防犯罪,就不能只單純針對原發性的犯罪,而必須重點阻隔、截斷犯罪的衍生。本文旨在分析歸納犯罪衍生犯罪在時空上的規律,從而為預防與懲治犯罪的發生,提供新的思路與途徑。
關鍵詞:原生犯罪;衍生犯罪;犯罪衍生犯罪規律
中圖分類號:D91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8)02-0110-02
作者簡介:蔣卓航(1989-),男,中南財經政法大學,2015級刑法學碩士研究生。
所謂犯罪衍生犯罪,是指由此之前已經發生的犯罪而引起、衍生后續的犯罪。依照犯罪發生的順序或源流關系為標準,凡能引起、導致犯罪發生的犯罪稱為原生犯罪,被犯罪所衍生的犯罪稱為衍生犯罪。原生犯罪是衍生犯罪的前提與基礎,衍生犯罪是原生犯罪的延伸與發展,是犯罪衍生的結果。
世界范圍內,犯罪總體上一直持續增長,因此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國際社會就重視預防犯罪戰略研究。聯合國每5年召開一次專題會議,研究犯罪戰略問題。①這里預防所謂的犯罪,重點就是針對衍生犯罪。因為,犯罪總是不可避免,單憑第一道防線來阻擊原生犯罪就力不從心。因為犯罪總在一定時空、利用種種條件向縱深衍進,或橫向衍生。如此,就必須對犯罪發生后的各種衍生規律進行研究,旨在于犯罪的背后構筑第二道防線,阻隔、截斷犯罪的衍生,同時,與第一道防線相配合,為其預防與懲治犯罪的發生,提供新的思路與途徑。
康德認為,當人的行為和選擇被視為時間——空間世界中的事件時,它們必須受客觀必然性的規律的支配。而當我們作為獨立的觀察者來解釋人類行為時,我們可以把犯罪歸因于諸如遺傳、教育狀況和環境這些因素。據此,一個人在某種情形下,可以說是不可能不那樣行為,犯罪所引發的衍生犯罪亦然。
犯罪的時空規律,是中外犯罪學家早已研究的課題,我國臺灣學者張甘妹在所著《犯罪學》中引用了美國、德國、挪威等國家以及臺灣地區的資料,進行了較為詳盡的對比論述。其中,還用“環境”一詞代替時空概念,分為犯罪的自然環境原因和社會環境原因。
犯罪的自然環境原因:包括季節與犯罪、時間與犯罪、地域與犯罪;犯罪的社會環境原因包括:經濟狀況與犯罪、戰爭與犯罪、家庭環境與犯罪、學校教育與犯罪、職業關系與犯罪、文化環境與犯罪。總之,關于犯罪的自然環境原因與社會環境原因,大都帶有一定的規則性,可以被認識和概括。
一、犯罪的地域規律
它是指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相結合的空間,其規律性顯然比犯罪與季節、時日的規律性更為復雜多變,但同樣是有規律可循的。從微觀與中觀地域與犯罪的關系上看,經調查研究,總可以找到犯罪的高發區與高發點。例如,一般說來,經濟貿易發達的地區、繁華的鬧市區、城鄉結合部等,往往就是犯罪的高發區。那些不易被人觀察和監視的地段、部位,也是犯罪的高發區。而且,犯罪在這些地區一再衍生,諸多犯罪彼此之間總有各種直接或間接的聯系,一種犯罪常常成為另外犯罪的條件或導火索;一人犯罪迅速擴展至多人犯罪甚至有組織犯罪:除非采取特別手段與措施,否則短期內很難有效遏止。
我國《中國現階段犯罪問題研究》課題組,曾從宏觀地域角度分析犯罪與地域的關系,作過一些調查研究,并獲得了規律性的認識,如人身傷害案件大體集中于從東北三省經河北、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廣西到云南、貴州、四川這一“長地帶”上,約占全國同類案件的三分之二以上,被稱為“暴力通道”。又如,從云南經廣西、廣東、香港而后及于歐美市場的毒品走私通道,也是一種規律性的犯罪活動區域。盡管這類規律并非一成不變,而且原因也十分復雜。②
而且,犯罪及其衍生犯罪在時空的規律性方面,常常具有不平衡性和無疆界性。
(一)不平衡性
犯罪衍生數量與頻率的高低起伏,總隨著一定的時間、地點與條件的變化而變化。社會變革時期,尤其是當社會發展出現某些非正常情況的時期,犯罪及其衍生的犯罪就大量上升。而在一定的時間、地點內由于工作不利、管理失控,犯罪的機遇就增多,往往局部的犯罪上升。
同時,犯罪及其衍生犯罪的起伏規律,具有潛伏的周期性和時間上的持續性。所謂潛伏周期性,就是指犯罪的高峰期并非突然出現,而是有一個潛伏期,有一個量變的過程,并表現為周期性的起伏變化。所謂持續性,是指每次起伏都要持續一段時間,長短不等。這主要是因為致罪因素不可能在很短時間內被克服。③犯罪及其衍生犯罪的起伏變化,總是由抑制犯罪的各種積極因素和導致犯罪的各種消極因素的此消彼長來決定的。
(二)犯罪地域的相對共性
某一類或幾類犯罪在特定的區域連續、反復發生,使衍生的犯罪呈現出某些共同的類型性。肖和麥凱在《犯罪區域》一書中,展現了相當長的時間內各區域犯罪行為的不同表象,正好論證了某類犯罪總是容易在特定區域的衍生:不良行為和犯罪模式產生并在社會上傳播,就像任何其他的文化和社會模式的傳播一樣。不久,這些不良行為的模式,就占據支配地位并塑造這一區域生活的人們的態度和行為。這樣,這個區域就成為犯罪區域。例如,貧窮、外來人員和流動性導致了社會解體,犯罪與不良行為是相關的結果。當然,任何事情不能絕對化,因為大多數失業者或相對貧困的工人階級,處于同樣艱難的境地下,竟然并沒有去犯罪!
(三)犯罪傳染的無疆界性
所謂傳染的無疆界性,是指當今的犯罪是沒有省界、國界和區域界限的。任何地方的犯罪類型、方式、手段都會從一地、一國傳播到另一地、另一國,國際犯罪成為國際社會的公害。現今,犯罪輻射的半徑更大、速率更快,跨地區、跨境、跨國犯罪更為突出。某些犯罪還具有極強的穿透性,如同原子彈爆炸的光輻射,犯罪的輻射同樣有相當的穿透力。而且,壞的東西很容易擴散蔓延。犯罪的傳播與泛濫,還與其隱蔽性與潛伏性有關,各種犯罪的形成,都有一個較長的潛伏過程,而從原因變為犯罪結果,還有一個機遇和條件的問題。許多表面看來是突發性的事件或案件,實際上起先都比較隱蔽,存在一個悄無聲息的潛伏期,因而難以引人注意,但條件成熟、一遇機會便會突然爆發。自然,衍生犯罪既可能在原生犯罪發生的地方繼續進行,也可能轉移至其他的地方。這種地點的轉移與否,對于我們由原生犯罪追查其衍生犯罪或者由衍生犯罪追溯其原生犯罪,很有意義。endprint
二、犯罪及其衍生犯罪時間上的特點與規律
(一)宏觀上分析,劇烈的社會變革導致犯罪增多、尤其是新型犯罪不斷衍生
在特定時期,正如我國學者所指出的:改革開放極大地激發了中國人的活力,加速了經濟增長與社會發展,但是,劇烈的社會變革也給社會帶來多重壓力:第一是利益再分配的壓力,我國的改革是從經濟體制開始的,一定的經濟格局維持一定的利益分配機制,經濟格局的任何變化,都會使一些人得到一定利益,而使另一些人失去利益;第二是社會結構分化的壓力;第三是競爭的壓力,由于中國社會的改革是改革平均主義的分配體制、培育競爭體制,因而改革使包括管理者在內的人都要接受別人的競爭;第四是規范重組的壓力,社會轉型的壓力就是代價。④面對重重壓力,一類人能正確對待,敢于挑戰,積極化解,從而迅速適應環境、適應社會;另一類人雖然心懷不滿,甚至怨氣沖天,但是行動上不會挑戰道德與法律的極限;還有一類人,面對劇烈變動的社會,潛伏在內心的各種欲望勃發,一旦有利可圖或者利益受損,就會借機不擇手段達到自己的目的,違法犯罪的行為必然發生,而且常常是一發而不可收拾。不僅如此,這些人的行為又往往具有極強的慣性與傳染性,自己成為慣犯、累犯不算,還引發其他潛在的犯罪人紛紛效尤。難怪,法國學者圖雷納在《20世紀的社會轉型》一文中指出:轉型社會中,由于社會體制、社會與文化之間的紐帶斷裂,個人主義被釋放出來,享樂主義恣肆,于是各種沖突越來越多地發生,在全球、國家、地方、個人不同層面存在對個體化的理解……⑤這些問題,正是導致犯罪增多、尤其是新型犯罪不斷衍生的重要原因。
(二)微觀上分析,犯罪衍生犯罪在時間上表現為連續性(或稱續時性)衍生和間隔性(或稱隔時性)衍生兩種方式
所謂續時性的衍生方式,是指犯罪發生以后,接著其衍生的犯罪隨即發生的情況,犯罪與其所衍生的犯罪之間在時間上沒有多少停頓。例如,犯罪分子搶劫某女性之后,接著又利用對方的恐懼心理和有利的環境強奸被害人。或者當犯罪分子強奸被害人之后,害怕對方告發,于是隨即殺害被害人的情況。刑法理論中的連續犯就是這種典型,所謂連續犯,是指出于同一犯罪故意,連續實施數個獨立的、同一性質的犯罪行為,觸犯了同一罪名的犯罪。簡言之,連續數個行為,犯同一罪名的犯罪叫連續犯。我國刑法關于追訴時效的規定中提到“連續”犯罪行為。但什么是連續犯,沒有做出具體的明文規定。顯然,連續犯只是我們所說的、連續性的犯罪衍生犯罪方式之一,因為它只包括前后犯罪的主體屬于同一的情形,而且前后犯罪限于同一罪名。事實上,犯罪與其所衍生的犯罪的主體之間不一致、罪名不一致的情形經常存在、大量存在。研究這種犯罪衍生犯罪的方式的意義在于,面對這種時間上具有連續性的犯罪衍生犯罪方式,首先提示我們,要強調事先防范原生犯罪,因為它一旦發生,其衍生的犯罪隨即發生,如果采取措施不及時,連環案件就會發生,危害結果就會加劇。其次,要在犯罪發生之后,搶時間、搶速度予以控制和打擊,將犯罪損失降低到最小程度,決不能讓犯罪分子有足夠的時間來繼續實施相關犯罪。
所謂隔時性的衍生方式,即指犯罪發生以后,并非馬上會導致其衍生犯罪的發生,而是要經過一段時間,犯罪分子做好各方面的準備之后,或者選擇好最佳時機之后,才引發相關犯罪的情形。例如,犯罪分子搶劫銀行獲得巨額款項以后,立即潛伏下來,生怕引起司法機關注意,待風平浪靜之后,再與國外犯罪分子勾結,從事走私汽車、毒品,或者進行洗錢犯罪活動等。
研究隔時性的犯罪衍生犯罪的方式的意義在于,首先,加強偵破與打擊已經發生犯罪的及時性,不給犯罪分子實施衍生犯罪的必要準備時間。其次,注意研究犯罪衍生犯罪的方向與規律,加強對其衍生犯罪的有針對性的防范與控制。最后,即使由于犯罪行為過于隱蔽起先沒有被發覺,但當其所衍生的犯罪剛剛顯露某些蛛絲馬跡時,就要立即出擊,不給犯罪分子以喘氣的機會,防患于未然。
[注釋]
①馮樹梁.中外預防犯罪比較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3:303.
②馮樹梁.中外預防犯罪比較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3:129-132.
③馮樹梁.中外預防犯罪比較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3:103-104.
④宋林飛.中國社會轉型的趨勢、代價極其量度[J].江蘇社會科學,2002(6).
⑤[法]阿蘭·圖雷納.20世紀的社會轉型[A].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編.社會轉型:多文化多民族社會[C].endprint